血管创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

血管创伤的机制

1.1钝性创伤

血管钝性创伤通常是钝性力作用的结果,如车祸、挤压以及邻近骨组织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能使肱动脉断裂,类似的膝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髁上骨折能导致腘动脉损伤。

1.2穿通伤

刀刺伤能导致大多数血管的穿通伤,而且其临床体征可能在最初评估时表现得不那么明显。枪伤能直接或者通过冲击波效应穿通血管,而且后者在现代战场中的高速火器伤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1.3爆炸冲击伤

爆炸的冲击波能够在无任何外伤的表现的情况下严重损伤血管。类似的,高速子弹周围运行轨道的冲击波能够造成周围组织的血管损伤。

1.4医源性损伤

血管医源性损伤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是外科手术时误伤血管,血管腔内介入或者心脏介入治疗时对入路血管造成的损伤。髂动脉、静脉通常会在骨盆恶性肿瘤手术时损伤。

2

术后并发症的分类

2.1一般并发症包括术后发热、术后感染、切口淋巴瘘、切口脂肪液化等。

2.2专科并发症术后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移植物感染,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性并发症,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神经并发症,术后肾脏并发症,腹腔高压综合征,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等。

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3.1术后发热

术后发热在术后最初几天是很常见的现象,通常发热会自行下降至正常范围。针对血管创伤手术病人的术后发热的原因主要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血管置管相关感染等。而非感染因素包括:血肿,缝线反应,深静脉血栓等。对于腔内治疗病人,术后发热主要由于排斥反应和血肿吸收热导致。针对外伤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常规使用抗生素,并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行血液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另外,长时间不明原因的发热,无症状的肺动脉栓塞应当积极排除,这在血管手术术后尤为常见。

3.2术后感染

若为局部感染所致,特别是严重手术部位感染,应积极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冲洗伤口。对于外伤所致的血管损伤,特别是钝性损伤或者爆炸冲击损伤,应在术前术中判断组织活力,及时切除活力缺乏组织,避免术后发生坏死造成感染。若发生全身感染,应首先根据感染程度选择强力有效的抗生素,再排除各个可能感染灶。同时需警惕厌氧性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感染等特殊感染。

3.3淋巴瘘

腹股沟区,膝盖内侧以及腋窝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而肢体创伤的血管手术中,常常需要解剖这些部位。术后发生淋巴瘘,特别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瘘的发生率高达3.06%。面对淋巴瘘的一般处理为加强换药,加压包扎使受损淋巴管被压闭。如果短时间内效果不佳,可采用外科缝合伤口的方法。一般经过较长时间的换药处理后,淋巴瘘基本能够被消除。但长期淋巴瘘的过程中需警惕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4切口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主要是与病人体脂情况和手术切口有关。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包括基础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不良营养情况。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液形成,促进渗液的吸收。脂肪液化范围一般情况下范围较小,可拆除液化部位上下各一针手术缝线,塞入艾力克纱条保持引流,并每日定期更换伤口辅料,可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5术后出血

手动按压出血点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控制肢体损伤导致活动性出血的方式。盲目使用止血钳会加剧血管损伤。不准确地反复包扎出血点不能有效控制出血方式。手术修复前使用临时球囊阻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丢失。有证据表明在未能控制出血的情况下若不积极进行输血治疗会降低救治成功率。在出血未能控制之前应积极救治低血压。对于基础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在无明显感染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血管腔内治疗手段。

3.6缺血性并发症

对于外周动脉外伤手术病人,术后缺血主要是由于吻合口狭窄,动脉血栓形成以及动脉夹层形成造成的。针对轻到中度缺血表现,主要以扩血管、祛聚治疗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对于中到重度缺血,需积极考虑再次动脉吻合或血管桥接以及动脉切开取栓手术甚至截肢。颈动脉外伤术后狭窄的病人可考虑再次外科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大小便失禁、截瘫、性功能障碍、臀肌坏死等严重缺血性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特别是髂内动脉封闭后。术后常规使用扩血管、祛聚药物治疗等有效降低严重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必要时应积极考虑手术重建髂内动脉。

赞赏

长按







































事件营销专员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zbx/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