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见癌症死亡原因,是世界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多种肝癌微创治疗得到应用,但微创治疗仅对于肿瘤直径<3~4cm肝癌的治疗与手术切除可达到相同效果。大肝癌的非手术姑息性治疗主要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然而由于肿瘤大小、血液供应等因素导致单纯TACE治疗无法完全杀死肿瘤细胞;且残存的肿瘤细胞可能导致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年5月~年5月,我们采用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28例大肝癌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0例,男54例,女6例;年龄33~90(55.97±13.30)岁;身高(.53±6.76)cm;体质量(68.18±9.6)kg;肿瘤数目1~5(1.70±1.12)个;肿瘤直径5.1~16.3(9.15±2.68)cm;乙肝44例,丙肝16例;Child分级A级44例,B级16例。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或病理学诊断肝癌;②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及功能障碍;③无手术史,如肝部分切除、肝移植、消融等;④患者肝功能分级ChildA或ChildB;⑤最大肿瘤直径≥5cm,肿瘤数目少于5个;⑥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出血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者;②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50×/L;③严重肝硬化,中等量以上腹水,肝功能分级ChildC;④有未能控制的感染,如败血症、胆系感染、肝脓肿。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利用短导丝置入导管鞘,在DSA下造影行腹腔动脉、肝动脉造影,根据肿瘤供血和造影情况,明确肿瘤的优势动脉,将导管插至肿瘤的供血动脉内,行灌注化学治疗和栓塞。常规用药为表阿霉素20mg,5-氟尿嘧啶0.8~1.0mg,奥沙利铂~mg与碘化油10~20mL的混合悬浮乳液。术后给予止血、抗炎、护肝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患者TACE术后2~4周常规行影像学评估,必要时可再次或多次行TACE治疗。观察组TACE术治疗同对照组。此外,在TACE术后2~4周行微波消融治疗,采用分次消融或多中心,分次间隔时间2周。在手术室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B超导引下,穿刺针到达肿瘤组织的中心位置,根据病灶的形态及大小,设定消融参数,选择多次叠加治疗或多针同时多中心消融,治疗过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时间为5~10min。整个消融治疗的范围应超过影像学肿瘤边缘1cm左右。完成肿瘤消融后,酌情对穿刺针道行电凝,避免出血和针道转移。术后常规行抗感染、保肝、止血等对症治疗。
观察方法
术后定期行腹部超声、CT或MIR检查。疗效评价采用新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方法。CR:肿瘤完全坏死,维持至少4周以上,复查腹部CT未见强化及新发病灶;PR:部分坏死,肿瘤坏死>30%,维持至少4周以上;SD:介于PR和SD之间;PD:疾病进展,肿瘤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发病灶。抽取患者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从开始治疗至患者死亡,记录生存时间及6、12、18、24个月累计生存率。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累计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an-Meier法,两组比较采用lon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CR15例、PR9例、SD3例、PD1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分别为0、15、11、6例和81.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分别为(.13±.)、(.31±.)U/L。
对照组分别为(.90±.)、(.81±.)U/L,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P均<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对照组为7个月。观察组、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9.50%,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8%、0.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0,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0、0,两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比较,P均<0.05。
讨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仅有20%有手术切除可能,严重肝硬化、多发性病灶、肝癌体积较大等造成肝癌切除几率很低。即使获得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率仍较高。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以姑息性治疗为主,TACE是采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
Meta分析表明,TACE提高了此类患者的生存期。TACE栓塞肝脏供血动脉,减少血流量;增加化疗药物与肿瘤的接触时间,增强化疗药物的局部作用,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周围正常细胞的损伤。然而,TACE很难完全杀死肿瘤细胞。部分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单独TACE治疗的肿瘤细胞完全坏死仅为6%。原发性肝癌一般由肝动脉及门静脉共同供血,其中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肿瘤浸润生长最活跃的边缘区一般由门静脉供血,同时转移性病灶的血供较多来源于门静脉。因此,仅行TACE治疗疗效有限,常需行多次介入治疗以提高疗效。但多次行TACE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对肝功能的损害较大。文献报道,TACE术后肝动脉血流受限,门静脉供血会代偿性增多,同时门静脉系统与肝动脉系统存在广泛交通支,这是肿瘤细胞残存的重要原因之一。TACE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已在临床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肝癌的消融治疗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消融、超声聚焦等。然而,消融技术受到消融范围及血流散热等的限制,目前多用于肿瘤直径<5cm肝癌的治疗。目前,部分临床研究采用联合方案治疗大肝癌,例如TACE联合射频治疗、TACE联合超声聚焦治疗等。部分临床研究表明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癌微波消融术是肝癌局部热消融技术之一,在国内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已成为重要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微波消融是利用微波产生的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短时间内在病灶局部产生高温,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同时微波消融术后,凝固性坏死区域免疫细胞增加,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得到增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复发。文献报道,血流引起的散热效应可使微波消融的直径降低。因此,减少肝癌病灶周围血供可提高消融直径,降低肿瘤细胞的残余,增强治疗效果。TACE术直接阻断肿瘤动脉血供,显著减少了肝动脉的血流吸热效应。同时,TACE术导致病灶组织缺血和炎性反应,增强肿瘤组织对热的敏感性,扩大消融范围,降低肿瘤残余,从而减少TACE的次数。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6、12个月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术后AFP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TACE阻断肝癌动脉供血,同时减少了微波治疗时热量散失;微波消融可达到消融范围内的肿瘤细胞完全坏死,大肝癌多次或单纯多中心消融解决了TACE术后肝癌细胞很难完全坏死的局限。
文献引自:常鹏、张洪义、肖梅、孔亚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55(7):51-52.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