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的护理

308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6.html

前言

深静脉血栓(DVT)是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没有预防性治疗的前提下,发生率分别为50%~70%和40%~88%,并可继发危及生命的肺栓塞(PE)。并且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是接受腹部手术患者的2倍,现在随着关节外科的成熟,老年人关节置换的比重日益增加。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的护理。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定义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并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PE)。

DVT的形成机制

血液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个因素中,单一因素较少致病,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其中血液成分改变导致高凝状态是重要的原因。

高危因素

既往DVT

长骨骨折

_

严重感染

大面积烧伤

_

瘫痪

下肢挤压伤

_

创伤

膝关节、髋关节手术

_

高危人群

1.高龄(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下肢制动者;

3.卧床休息者(卧床休息10天,DVT的发生率为60%);

4.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者;

5.接受盆腔及腹腔手术者;

6.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及输注血液制品者;

7.肥胖。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肿胀;皮肤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出现静脉性坏疽;下腔静脉血栓时双下肢、下腹、外生殖器明显水肿。

治疗

DVT一旦形成处理困难,而且效果也不确定,所以对于DVT预防重于治疗。

如何预防

术前评估:参照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

术中干预:提前了解患者血栓相关病情,如高危因素、是否使用抗凝剂、放置血栓虑器、使用弹力袜等。

体位摆放

仰卧位: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将患者的腿部

适当抬高,利于双下肢静脉回流。

截石位:应避免双下肢过度外展、下垂及腘窝

受压。

俯卧位:注意避免腹部受压。

侧卧位:避免腘窝受压。同时,腹侧用挡板支

撑耻骨联合处,避免股静脉受压。患者搬运过

程中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建议使用转运

工具。

压力防治措施

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

以减轻静脉血液滞留,预防DVT的发生。

弹力袜: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外界机械力与肌肉收缩的相

互挤压作用,但术中患者处于静止状态,特别

是使用肌松药时,不建议使用,反而会增加血

栓形成的概率。

禁忌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下肢严重畸形、下

肢骨折、小腿严重变形;严重动脉粥样硬化下

肢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下肢创伤或近期接受过植入手术;下肢

皮炎、坏疽、水肿、溃疡、下肢蜂窝织炎、感

染性创口;严重外周神经疾病以及材料过敏体

质等。

遵医嘱适当补液,避免脱水造成血液黏稠度

增加。

预防患者低体温,避免静脉血液滞留、高凝

状态。

抗凝药物预防: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可降低DVT发生率,在用药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观察伤口渗血量、引流量有无增多等症状;术前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对预防血栓有意义,但术中会增加出血风险。

预防已有血栓患者出现新发血栓形成。

注意事项

1.采取DVT预防措施前应了解患者疾病、身体、经济及社会状况等信息,与手术团队充分沟通,共同权衡措施的获益和风险,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实施。

2.综合考虑手术类型、手术需求、产品特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DVT预防措施。

3.所有护理干预措施应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进行。

4.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单一一种措施不足以预防DVT的发生。

5.围术期对于急性、亚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特别注意采取综合措施,避免血栓脱落。

6.预防压力防治措施的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腓神经麻痹、压力性损伤。

7.弹力袜使用:术前、术后若使用弹力袜应注意松紧适宜,防止足部上卷、腿部下卷,以免产生止血带效应,导致压力性损伤、DVT、肢体动脉缺血坏死等。

8.避免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不要选择在下肢静脉穿刺,尤其避免下肢留置针封管。

参考文献:

*郭莉,何莉,徐梅,等.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任蔚虹,王惠琴主编.临床骨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华临床骨科学丛书)

*柏根,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THE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fcs/1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