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

近日,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张义和主任及其团队,成功应用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一例。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4岁,以“咳嗽、气短2天”之医院,胸部CT提示考虑主动脉夹层,遂转移至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诊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最高血压/mmhg,有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行主动脉CTA检查为主动脉III型夹层并周围附壁血栓,主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相关测量:

左颈总动脉根部直径:34.6mm

降主动脉远端直径:25.7mm

LCCA—LSA距离:8mm

LSA远端30mm处直径:9.2mm

双侧入路动脉良好,右侧股动脉入路直径:8.5mm

手术难点:

该患者为慢性夹层,夹层巨大,已经形成夹层动脉瘤。破口距离LSA较近且逆撕至LSA根部。如果使用一般直管型支架,LSA远端健康锚定区不足,极易引起I型内漏。为达到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避免风险,只能选择覆盖LSA,或通过“烟囱”、“开窗”等技术重建LSA。

手术方案:

根据相关测量值以及手术难点,决定选用规格为C-3010的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定位于Zone2区,可以将健康锚定区向前拓展的同时,一体化分支重建LSA,避免由于锚定区不足而引起I型内漏。此外,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近端采用三重小波段结构,紧贴血管壁,确保密封性,进一步防止I型内漏的发生。

手术步骤:

沿右侧股动脉导入Castor?分支型支架输送系统至锥形头位于降主直段与弓部交界处。

降主首次定位

在降主直段观察软鞘上“8”显影点位置,旋转调整,使其位于小弯侧,形状转为“

”形。

软鞘跨弓

覆膜支架在软鞘保护下跨弓,跨弓后,确认软鞘上“8”字位于小弯侧,释放软鞘。(软鞘跨弓后可以提升支架跨弓性能,同时也显著降低输送系统释放支架时产生的应力,定位精准,释放稳定)

释放前再次定位

在释放支架前,行术中造影,明确LSA开口及分支支架定位。分支支架定位环前缘紧贴LSA开口近端,前后2个“o”显影点接近。

释放主体支架

术中造影确认位置后释放剩余外管,确保支架紧贴主动脉大弯侧,快速牵拉控制导丝,释放主体支架。

释放分支支架

主体支架释放完后,外拉分支导丝及导引导管释放分支。

术后复查:

支架近端三重小波段密封性能良好,无内漏;夹层被完全隔绝,手术圆满成功。

专家简介

张义和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医院心脏血管医学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陕西工作委员会常委

西安市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委员

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医学院

年7月:参加工作

年:于医院胸外科学习

2年-5年:毕业于四医大研究生课程班

-年:医院医院学习

年:于美国UCDavis医学中心心脏外科研修

科研方向: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的外科治疗,肺癌的手术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严重胸外伤的治疗、胸腔镜手术等,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及主动脉夹层的开放及介入手术。获延安市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成果及科学技术进步奖各一项。

科室简介

随着整合医学观念的深入,为避免专业分化过细对复杂疾病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医院将原心外科与心内重症科合并,于年4月11日成立了心脏血管医学中心,也是该院的胸痛中心。医院在心脏病治疗方面的所有顶尖设备,优秀的心内、外科专家医护团队,优势互补,无缝衔接,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的医疗决策及服务。同时,医院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经常进行多层次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为每位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手术治疗效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心脏手术的死亡率小于1%。是目前陕北地区唯一一家常规开医院。

目前科室共有工作人员20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具有硕士及学位人员8名。开设床位34张,其中重症监护病房设立床位6张,优质病房2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czz/2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