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专栏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病历分享

视频简介:

本视频中,医院康复医学科白杨医生分享了一例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病例,该患者意识障碍21d,经护脑、抗感染、抑酸护胃、调脂等治疗,突发呼吸困难6h医院重症医学科。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检查等,最终诊断: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伴出血转化、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4级、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伴营养风险、肝功能异常、气管切开术后。经治疗后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

康复科分别在入科后、治疗21d后及调整治疗方案后进行了三次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对比表

治疗过程

1.前21d治疗方案

①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血糖。

②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护脑,银杏内酯注射液活血改善微循环,美洛西林抗感染,盐酸氨溴索祛痰,多索茶碱解痉,拜阿司匹林抗栓,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并补充电解质。

③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④针灸理疗,同时予以吞咽及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配合认知知觉、言语康复治疗。

2.调整后治疗方案

①加强吞咽、肢体运动康复训练,继续进行认知障碍(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康复训练,适时开展ADL功能训练。

②监测血压血糖,拜阿司匹林抗栓、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稳定斑块;继续活血护脑(如银杏内酯注射液)、抗感染、补充电解质对症治疗。

③继续营养支持治疗。

④高压氧治疗。

治疗体会

1.出血性转化(HT)后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时机

(1)对于并发HT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如出血稳定,在2~7d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的。

(2)对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患者,如果没有机械瓣膜或心内附壁血栓而缺乏早期抗凝指征,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依据其梗死类型和临床表现,排除较大范围的HT之后,在2~6周内开始抗凝治疗是合理的。

(3)对于无症状性出血转化,是否需要停用抗栓和rt-PA等致出血的药物,以及怎样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银杏内酯注射液的双重作用机制

1.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炎。

2.保护神经血管单元

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元存活与神经干细胞增殖。

抑制胶质细胞的异常增殖及活化,保护胶质细胞。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及形成。

2.康复的重要性

(1)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国内版指南、国内版共识对康复开始时间及强度均推荐尽早进行,根据患者心肺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强调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关节活动度、早期站立及步行训练。

(2)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国内版指南、国内版共识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定与治疗均推荐早期筛查,可应用MMSE、MoCA量表进行筛查,并评估其对康复和护理的影响。急性期过后,应对患者进行认知障碍详细的评测和针对性的康复。

编辑

丁慧鑫

审校

董晓慧

投稿邮箱:

Neurologynew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zbx/20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