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大热,好看还好

治疗白癜风药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6/5629059.html

《波西米亚狂想曲》能够登上内地大银幕,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可谓近距离感受皇后乐队现场魔力的难得机会。为了凸显影片的音乐元素,内地引进版甚至特别制作了“卡啦OK版字幕”,方便影迷和歌迷可以边看边唱。

的确,作为传奇乐队的传记类影片,把乐队的经典歌曲作为电影原声本无可厚非。而且影片还利用大手笔,高度还原了那场振奋人心的世纪经典现场演出,复刻了21分钟的高潮段落,带观众回到那个神奇的深刻。

年7月13日,为非洲儿童募款的LiveAid音乐会,巨星云集,而皇后乐队正经历低谷。乐队登台,第一首《波西米亚狂想曲》差强人意,主唱Mercury喉咙发紧。第二首《RadioGaGa》利用怀旧立刻找回状态。全场7万现场观众开始和乐队一起打拍子、合唱。

皇后乐队成员感受到了狂热的氛围,回以更高坑的歌声和音乐!最后一首《WeAretheChampions》气贯如虹,沸腾的歌声和欢呼声划破云霄,直冲宇宙。“皇后”归位,重回世界之巅。人物完成了救赎式转折,影片主题在亢奋的歌声中悄然闭合。光是看这20多分钟的高潮段落就值回票价!

《波西米亚狂想曲》依靠配乐创造了叙事连续性。但影片的成功离不开男主角的扮演者拉米·马雷克的精湛演技。他成功的表现了人物脆弱、敏感,同时兼具狂妄、自大的一面。整部影片,不光是皇后乐队的成长史,同时也是主唱Mercury不断寻找自我的认知之旅。

配乐作为电影重要的元素之一,不光具有“听”的功能属性,它同时还为看提供了暗示,成为推进叙事的重要一环。音效可以暗示延伸听觉上的隐喻,可以给影片增加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多层次含义,甚至可以标志特定的事件或人物,精心设计的音效完全可以像对白和画面一样,成为有力的叙事工具。

《波西米亚狂想曲》大热说明音乐可以大幅度提升电影的体验感。而下面这些电影就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既好看又好听!

《极盗车神》

国内外上映后好评如潮,影评家一点不吝啬的给予了这部导演处女作一致赞美。《极盗车神》在类型上和《速度与激情》有重合,飙车加上警匪元素的类型片套路并不算创新。但《极盗车神》的配乐可谓全片最大的亮点。影片靠着贯穿全片,没有一丝停息的配乐,给一帧接一帧的画面灌入了流动性的质感。开片时,在音乐中,我们看到男主角baby跟着音乐节拍摸着方向盘,利用雨刮器打着拍子,摇头晃脑甩甩脚,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

高光,强对比的色调运用,带点怀旧感的画面质感让人在机车轰鸣和故事纠葛中体验着一波又一波的情感冲击。那些亲情和爱情的微妙药剂跟着音乐和画面,悄然流进你的血脉和神经,控制着你的身体,逼迫着你的泪腺。《极盗车神》每一秒画面都塞满了音符,飙车配上雷鬼音乐,摇滚音乐,说唱音乐;爱情戏配上催情民谣、经典流行,听完真心耳朵要怀孕,身体想摇摆。

影片中,连爱情戏码的上演也依靠音乐来烘托。可以说,音乐和音效是《极盗车神》极具灵气和流动性的关键因素。赛车的引擎声浪加上多变的配乐,难怪该片会让影迷耳目一新。

《生于蓝调》

伊桑霍克,那个出演了话唠三部曲(“爱在”三部曲)的文艺男首次化身美国传奇音乐家,爵士、cool小号手查特贝克,给我们带来了动人的《生于蓝调》。

BLUE其实不能直译为爵士,BLUE是忧郁,一种带有病态,伤感,但却有着让人不能自拔魔力的感觉,它是一种不同于平常的状态。《生于蓝调》不同于常规的传记电影,它采取了黑白与彩色,虚实相映的方式进行叙事。

影片利用光影交织和柔美的配乐精准的表现了查特贝克在毒品和小号,欲望和音乐中的病态美感。一车,一人,一把小号,背后是无限宽广的大海,壮美的落日之下,查特贝克忍着牙疼,独自吹着内心的苦楚。

自信的长镜头,精美的构图,把查特贝克一个人烘托得魅力非凡。那场重要的演出,四目相对,眼波流转,他用一曲myfunnyValentine,打动了所有人,她被他感动的泪流满面,是爱情让他如获新生。

查特贝克的音乐里边有一种令人胸颤的痛楚之感,一种萦绕心头的蓝色印象,那种感觉只能用他的音色和乐句才能传达。他将来自灵魂的Blue作为空气自然地吸人肺腑,化作气息,通过手中的小号呼出体外,却不见任何人工琢打的痕迹。

无须摩琢,他自身即是’特殊的存在”。他自己,就是一种声音。

《初恋这首歌》

说起电影原声带杀手,怎么能少了导演约翰卡尼这位大神已经成为音乐故事类型片的老司机。20万成本的《once》,讲述两个流浪歌手在音乐中的相遇相爱。里面的原创歌曲首首经典,入选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年的《BeginAgain》邀请到凯拉奈特莉和“绿巨人”出演城市失意女歌手和音乐制作人的浪漫情缘。票房大卖,再度入选奥斯卡原创歌曲。而年的《SingStreet》,又被无数影迷宣称看完电影,耳朵怀孕了几次。

从流浪歌手到青年音乐制作人,又到小孩子的谈情说爱。约翰卡尼电影的配乐都充当了重要的电影元素。这部电影让你跟一群小屁孩,摇头晃脑,甩甩脚,有笑有泪的动情度过90分钟。

《SingStreet》翻译成《初恋这首歌》或者《唱通街》。讲述一群小屁孩组成乐队,通过音乐改变自我,赢得尊重,找回人生,寻求梦想的简单故事。

影片的剧本其实非常简单,但可贵的是,所有叙事的节奏点和推进幕全都靠音乐来执行。

每当康纳和拉菲娜的关系发生转折的时候,新的歌曲被康纳创作出,歌词和音乐清晰的表达出了角色的情绪和故事的走向。“Happy-sad成为他们歌曲的主要风格,就像生活一样,快乐与悲伤总是相互缠绕。看似欢快的歌曲风格中隐隐透着悲伤的气息。

不光是初恋这回事儿。其实电影通过音乐还描绘了一幅生活的横切面。康纳通过音乐在学校找回了自信。面对曾经欺负他的暴力狂,他挺直了腰板说出:你的暴力世界里有我,但我的世界里绝对没有你的存在。

《冷战》

88分钟,无一处“废笔”,囊括了意识形态、冷战、音乐和爱情,收笔时以极为震撼的结尾,一剑封喉,不给人丝毫喘息机会。《冷战》是一部精致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波兰流浪艺术家维克多和他心爱的歌者祖拉之间长达15年的爱情纠葛。

影片最更可怕的地方是,整体来看,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从音乐入手,架构了其与时代背景和政治话语之间的关系,而且基于音乐设计了镜头调度乃至整个视觉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冷战》时长虽段,但非常耐看的原因。

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夸奖影片的配乐,从一开始的乡村民调,自然朴实;到斯大林时代,歌曲被意识形态化,群舞大合唱代替了从前的纯真;

两人到巴黎时,醉人碎心的爵士乐此起彼伏;

再到最后的“无声”,多种类型化的音乐形态与人物造型和内心状态,社会形态,时代感强烈呼应,电影元素之间紧密联系,且分寸拿捏不温不过,平衡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片尾那个空镜头,几乎完全静音,一阵微风吹过,摇曳了草苗,往事随了风。就像《冷战》精美的宣传手册上写的那样:爱情是爱情,仅此而已!

《马戏之王》

作为歌舞类型片,《马戏之王》的IMDb评分甚至击败了《爱乐之城》,还有老牌经典《芝加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马戏之王》就讲述了P.T.巴纳姆在成为“马戏之王”前从做梦到造梦的励志故事。作为歌舞片,《马戏之王》绝对是一部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征服人的佳作。也影评人质疑片子的故事太过简单,但一旦谈及视听效果都对会对其赞誉有加。

导演格雷西希望通过歌曲来讲故事,立人物,起冲突。片头曲《最精彩的演出》寓意马戏人生的开始;《一百万个梦想》则表现着一种挑战和反抗精神;《重获新生》是巴纳姆开始实现目标,为单调的人生增添色彩的转折时刻;而那首《从今以后》是关于寻找救赎。

能够让观众耳朵怀孕的配曲,在舞蹈的精心设计下,让影片将当代与古典融合得天衣无缝。歌曲通过台词和旋律赋予了影片核心和灵魂,让观众听得出、看得懂那些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以至于能够地抓住影片传达的主题和精神。

《马戏之王》让人们相信歌舞类型片可以实现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实现的效果,那种难以言表的情绪、直击心灵的瞬间,可以通过音乐准确的传递到观众的脑海里,内心中,而且它还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

不停歇的动人旋律让影片充满活力,让那些无缝衔接的转场也变得“如梦似幻”,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在荧幕前变得模糊。由此,人们开始做梦,甚至希望向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一样,给其他人造梦,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梦想的方向。

《闪光少女》

既好看,又好听的影片当然还有国产的。年上映的黑马青春片《闪光少女》就属于这类。在《闪光少女》的故事中,这些少女们学生时代的闪光时刻,不是靠惊悚的堕胎,腻人的早恋,而是靠梦想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她们的闪光是靠梦想的坚持和实现来达成的。这部送上我们大多数人青春真实模样的电影,无疑是内地青春片的一股清流。

《闪光少女》中最有意思的设定无疑是东西方音乐的碰撞。女主角在读的民乐系一直被隔壁的西洋乐系看不起,一直被认为是野路子,没有前途。

多股压力,让民乐系学生彻底站起来反抗。而双方较量的方式,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斗琴!在重量级客串演员陈奕迅饰演的教育局领导的巡查过程中,民乐系学生隔着那扇为了保护西洋乐系学生练习不被打扰的,带有偏见的铁门前,以乐会友,以乐器作为武器,开始较量。

双方学生你来我往,靠技艺传达对于梦想的坚守。这场戏,不光展现了中西音乐的各异,同时也表现了中西音乐融合的可能。陈奕迅饰演的领导也扣题的说出,音乐不该有阶级,乐器之间没有贵贱,中西乐完全是可以融合的。

中西音乐之间的对抗是主线故事中最明显的冲突呈现,以此主题脊梁,其实《闪光少女》还暗含了二次元和现实的对抗,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方式的对抗,梦想和现实等多组冲突主题。以音乐包裹着青春,加上二次元元素的点缀,通过在对抗中达到最终的和解,找到自我的梦想,得到真爱。这太符合青春的设定了,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无法原谅的敌人,只有茁壮成长的自己”。

优秀的电影绝对离不开好的音效以及配乐,观影时如果将声音关掉将令影片的魅力锐减,其蕴含的情感冲击力也会被大大削弱。所以,电影叙事从来都无法离开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有时候那些听得到东西就是电影本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fcs/2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