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怎么穿刺更好?
首先:介绍大家的老朋友
区域穿刺法
区域穿刺法
特点,难度小,随意性强,但因透析时血流量的长期冲力,透析结束后,会经常在同一部位加压,穿刺时对内瘘血管壁的损伤极易形成动脉瘤,血管在1周内有2~3次被反复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外凸而形成血管瘤。当内瘘血管瘤形成后,血液就会产生“漩涡”,“漩涡”会使血管瘤近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管腔狭窄反过来会使血管瘤加重,两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内瘘血栓形成,穿刺点近心段内瘘血管的闭塞。
如何避免区域带来的问题呢?
那就是绳梯穿刺,有计划的打针,一个礼拜三次透析,动脉静脉像梯子一样排着队打,说白了,就是每次都不打一个地方。
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制订穿刺计划,形成规律的穿刺点,每条内瘘原则上设不少于5个动脉穿刺点,不少于5个静脉穿刺点,如每个透析患者每周透析2~3次,同一穿刺点至少在1~2周后才能再次进行穿刺,此时原穿刺点已基本愈合。这样既减少了因长期局部穿刺出现穿刺部位渗血现象,又避免了血流在同一部位冲击,从而减少了血管瘤的形成,保护了内瘘,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增强了患者手臂的外观美感,何乐而不为呢?
穿刺后我们建议使用“指压止血方法”,绷带止血通常需要半小时间以上,采用指压止血平均止血时间缩短到2-3分钟,减少阻断血流时间,减少因血液阻断的压力,精准止血,减少发生动脉瘤的可能。
文字:李青枝
编辑:郭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