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上腹巨块或多结节肿块,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和乏力等。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肝癌应尽量采取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可采用多模式的综合治疗。
1、外科治疗
(1)手术切除: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早期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肿瘤越小,5年生存率越高。手术切除主要用于早期诊断的小肝癌。小肝癌一经诊断,应于2周内施行手术切除。
血流的方法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术者的经验,可选择其中1种或联合应用。做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在轻度肝硬化或无肝硬化时,可选择性使用。对老年人肝癌还不应施用右半肝以上的肝切除术,否则死亡率较高,故要慎重进行。
(2)姑息性外科治疗:姑息性外科治疗包括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结扎和术中栓塞、液氮冷冻、高功率激光气化等疗法。这些方法的联合治疗主要适用于无法1次切除的大肝癌。经非切除手术治疗的大肝癌,有可能使肿瘤缩小而获二步切除。二步切除的重要意义是使“不可能治愈者”转变为“有可能治愈者”或延长其生存时间。
(3)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年,医学文献首次报道了肝移植的方法。肝移植使严重的肝脏病在临床治疗方面找到了一个更新的手段。影响肝移植临床应用成功的根本因素是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以及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新一代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的问世,加上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逐渐转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得到迅速发展。年美国卫生研究机构正式承认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并应用推广,从而结束了肝移植的临床实验阶段,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老年人由于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不宜行肝移植术。
2、非手术治疗
(1)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栓塞治疗与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现被公认为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已完全取代了单纯的肝动脉结扎术。一般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肿瘤供血分支,然后经导管注入化疗药及栓塞剂。肝动脉栓塞化疗可使肝癌缺血、坏死、缩小、甚至消失,AFP水平下降或转阴,使1年生存率明显升高,部分中晚期患者经此治疗后肿瘤缩小,从而获得了二期手术治疗的机会。
(2)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瘤内药物注射是利用药物的毒性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并且还可用于肿瘤。酒精通过改变宿主肿瘤比势,以提高宿主免疫水平,间接作具有在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用95%~99.9%的酒精注入肿瘤内,酒精弥散入细胞,能使肿瘤细胞脱水、固定、蛋白凝固、变性、坏死,随即出现肿瘤小血管壁变性以及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阻断血供,可能包括整个肿瘤,采用较小的分割剂量,较长的疗程及总剂量足够大。
放射治疗的适应范围:①肿瘤相对局限而不能手术者;②无严重肝硬化、黄疸、腹水者;③无肝外转移者;④一般情况尚好,估计能耐受放射治疗者。
(3)导向治疗:以能够具有一定靶向性地到达肿瘤细胞的某种蛋白质或化合物为载体,或借助于某种物理手段,使抗肿瘤药物或其他能够杀伤肿瘤细胞的物质伴随载体或在物理手段的引导下定向作用于肿瘤组织,从而减轻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特异性,达到选择性抗肿瘤的目的,这种肿瘤治疗模式称为肿瘤导向治疗,亦被称之为肿瘤的“生物导弹”疗法。
(4)化疗:以往对肝癌的化疗评价不高,但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给肝癌的治疗带来希望。联合化疗优于单一药物化疗,肝动脉内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目前,学者都致力于更多杀伤国内外许多肿瘤而较少损害机体的“导向治疗”,并且已经初步显示疗效。未来的几年中,可能出现更特异的单抗,通过耦联化疗药物,达到有效杀伤肝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肝组织的目的。
(5)生物治疗:生物治疗不仅起配合手术、化疗、放疗以减轻对免疫的抑制,消灭残余肿瘤细胞的作用。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获得大量免疫活性因子或细胞因子成为可能。应用重组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因子对肿瘤生物治疗已引起医学界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