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许多人还比较陌生。但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由于对周围血管疾病不认识,很多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耽误了病情,不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出现下肢坏疽,面临截肢的风险。本期记者专访省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哈医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刘冰教授,介绍一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危害和科学治疗。
刘冰教授(中)做动脉闭塞血管介入手术。
A.“间歇性跛行”当心动脉闭塞
据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人体中的动脉血管犹如生活中的水管,当人体的动脉血管内有“水锈”生成时,也会流速减慢、变小。初期症状可能很轻,只是脚的皮肤温度低或是麻木。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感到小腿酸胀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后虽可重新行走,但是走同样距离后症状复发。
绝大部分间歇性跛行的病人通过CT动脉血管造影,就可以发现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不过间歇性跛行阶段的病人往往闭塞远端的动脉仍较通畅,有一定的侧支循环。一旦病情发展,远端动脉也闭塞的话,临床上出现“静息痛”,即不行走也感到足部剧烈疼痛的状况,预示着下肢有进一步坏疽的可能。
B.血管旋切手术可清除斑块
如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相比较于传统的单纯的球囊扩张和裸支架的应用,因为术后再狭窄的比例高,目前在国际上广泛推崇的是血管斑块旋切加上药涂球囊技术。斑块旋切通过特殊的微创手术刀片,在血管内实施微创手术,像清道夫一样,旋转切除掉增生的内膜斑块,切下的碎片被回收到特制的回收舱里,带出血管。通过血管旋切之后,下肢动脉管壁相对光滑,不会像普通球囊扩张完之后出现有弹性回缩,同时再利用药涂球囊治疗,避免了术后血管再狭窄和增生和后续复发。这项技术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新技术,大大降低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病率,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式。哈医大一院一年做余例这类手术,在全省处于领军地位。
据了解,随着临床技术推广,目前已经出现了载药支架新技术,在支架表面覆盖一层抗内膜增生,抗再狭窄的药物主要包括紫杉醇等,将来可让更多的下肢动脉闭塞病人受益。
刘冰教授
C.动脉血管闭塞预防大于治疗
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已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应早期加强锻炼、严格用药,并加强足部护理,避免烫伤、皮肤破损及外伤等,以防病情加重。已行手术或治疗的患者,上述预防措施仍需坚持应用,以预防手术部位血管再狭窄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发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