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贲门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一般都是合并吞咽阻挡感以后,就较晚了。
临床上对于贲门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是对于中晚期胃底贲门癌来说单纯手术或化疗的5年生存率均较低。目前还有一部分身体条件不好、高龄、不能耐受外科开腹手术的患者,一般为了解决进食问题都选择支架置入。支架置入可以让患者进食,但是缺点就是食物返流、支架脱落和支架再狭窄的问题。这是胃底贲门癌治疗上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王建军(右一)正在进行介入手术
为了解决支架置入的伴随问题,目前外周介入都在尝试经血管化疗灌注加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这条路,也就是胃左动脉化疗灌注栓塞,这个办法操作上比较简单,同常规肝癌化疗栓塞差不多,仅仅是选择血管不同-胃左动脉,找到后注入敏感化疗药和栓塞剂即可,一般采用氟尿嘧啶(1g)、表柔比星(20~40mg)、顺铂(30~60mg)、碘化油、聚乙烯醇(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等。这个介入治疗办法操作简单、安全、见效快,为胃底贲门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近期疗效一般治疗后第2天至第10天均可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缓解、甚至消失,总有效率达80%左右,远期疗效远远高于支架置入患者,如果再次出现吞咽困难,可重复操作。据统计5年生存率可达23%。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栓塞治疗后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一般对症处理3-7天皆可缓解,穿孔出血出现几率较小,主要与肿瘤的坏死程度有关。
临床意义:胃左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治疗可直接将化疗药物局限性作用于肿瘤病灶,也可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协同作用于肿瘤病灶,延长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作用时间。
前者可使局部化疗药物充分与肿瘤病灶接触,后者可使瘤体内化疗药物的浓度进一步增高,强化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低了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起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副作用更小、效果更明显。在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将肿瘤血供动脉也进行了栓塞,直接导致肿瘤因营养和血供缺乏而瘤体坏死、缩小,也为二期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能。
另外对于要手术的患者,栓塞介入治疗后由于肿瘤组织的主要供血动脉的栓塞。可减少手术出血,减少转移机会,降低了手术难度。还有短期内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全部缓解,改善了食欲,提高了全身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力,也能更好地耐受手术。
具体方法是介入治疗后7~14d进行根治性切除,术中及手术记录可见肿块不同程度缩小、变硬、浸润粘连度减轻,术中出血减少,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缩短,生存期明显延长。
专家介绍王建军:副院长,主治医师
个人简介:本科学历,中华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会员,潍坊介入学会委员。医院医学影像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深造学习。现主要从事临床介入治疗及放射影像诊断工作,对外周介入治疗有较深的研究与实践,是本地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擅长全身各处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栓塞术、消融术等,特别是肝癌、肺癌、肾癌等的治疗;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等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置管术,气管支架植入术等;全身各处血管病变的诊断、介入治疗: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肾血管性高血压、颈动脉狭窄等;妇科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治疗;肝肾等部位的囊肿穿刺硬化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等,已完成全身各部位介入治疗手术近例。主持潍坊及诸城市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国家级论文多篇,多项技术填补本地区空白。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两好一满意服务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