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温暖而充满活力,2月14日,医院内六科何淑云主任领导的介入团队与放射科林永主任共同完成一例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脾栓塞前造影)
(脾栓塞后造影)
脾功能亢进症(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一组综合征,许多疾病可以引起脾功能亢进,,其中以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变最为多见,如肝炎后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变、门脉性肝硬变等;其次为慢性感染引起,如疟疾等;而血液系统中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也可引起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致使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功能增强,脾窦内滞留更多的血细胞致外周血细胞减少,门静脉压力、脾动脉血流量、脾及门静脉直径、肝静脉楔压升高,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减少。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
目前,针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临床多选择脾切除术和部分性脾栓塞术。
就脾脏切除术来说,脾作为一种淋巴器官,在免疫系统发生、成熟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脾切除后出现的持续性血小板升高和机体高凝状态,易引起门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是指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的脾支,注入明胶颗粒等栓塞材料栓塞脾动脉的分支,造成部分脾脏梗死,既达到部分脾切除的效果,又保留了部分脾组织及脾的功能,作为一种微创的脾亢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栓塞后部分脾组织缺血梗死,可部分消除脾脏破坏血细胞的场所,从而达到治疗脾亢的目的;部分脾组织缺血梗死后门静脉血流减少,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和减少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同时肝功能也得到改善。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已成为替代外科脾脏切除的首选的治疗方法。
医院内六科-
供稿人:李霞(内六科)
编辑:雷军
编审:任丽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