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预防护理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疼痛,患肢肿胀等,临床上多发生在下肢。它起病较急,如不及时处理和治疗会引起肺栓塞及影响下肢功能。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严重情况下,血栓可脱落,并发肺栓塞(PTE)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1.小腿部疼痛或胀感

2.腓肠肌有挤压痛

3.足踝部轻度肿胀

4.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肺栓塞(PTE)

临床症状多样,但均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呼吸困难、气促(>20次/分)、胸痛、昏厥、咯血、咳嗽、心悸等。临床上部分患者出现PTE“三联征”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

好发人群

年龄40岁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时间60分钟胸腹盆腔手术

有DVT和肺栓塞病史

长期卧床、吸烟、肥胖、静脉曲张

下肢、骨盆骨折、广泛多发损伤

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

恶性肿瘤、心衰、心梗、脑卒中、糖尿病

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下肢外固定或手术后可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及踝泵运动(图一)。

3.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4.在病情允许下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训练。

二、机械性预防措施

1.行人力挤压腓肠肌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瘀血状态,防止DVT的发生。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

2.运用间歇充气装置(图二),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运用医用弹力袜,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瘀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预防DVT的发生。

三、药物性预防措施

1.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是预防术后DVT的主要药物。

注意事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四、其他护理措施

1.改善生活方式

合并血脂高血黏稠度高者,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黏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吸烟者要戒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缩。保证每日饮水量,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并可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穿刺部位的选择

临床上静脉输血或采血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对DVT高危患者,应避免做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

3.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的充盈情况,及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确诊为DVT时,须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患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

4.有症状的DVT的护理

绝对卧床,抬高患肢20~30°,禁止患肢按摩,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图一:踝泵运动

图二:空气压力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czz/21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