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笔记年11月6日

↓《“全国抗疫最美家庭”的抗疫日子》海军医院

↓《边境线上来了支中医医疗队》医院

↓《他们个个都是防“暴”精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第篇

“来自防控一线的故事”()

“全国抗疫最美家庭”的抗疫日子

孙玉明

海军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首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

年对我们家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我妈妈80寿辰,我儿子高考。年对全国人民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

大年三十的凌晨我接到电话,通知我要去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军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反而顿时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匆匆收拾行囊,告别家人,乘坐军用飞机于大年夜晚上11点多抵达武汉。始终忘不了飞机降落前,海军军医大学大学刘斌副校长的战前动员:“同志们,打开舱门就是战场,我们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我要带你们安全回家,一个也不能少。”

武汉的街头空空荡荡,往日拥堵不堪的高架路上也只是偶尔有疾驰的军车驶过,仿佛空气也是凝固的,肃杀压抑,这是一座冰封的城市。

经过短短一天的培训后,我们首先医院,这里离华南海鲜市场只有4公里,我是第一批进入ICU的7名医生之一。在防护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毅然决然地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隔离衣、戴着两层口罩和三层手套,由于每天要连续工作6~8小时,中途不能吃饭喝水,不能上厕所,我们在进入病房前两小时就不能也不敢喝水了。

我和另一个男医生在前几天下班时都出现了手指发黑、剧烈疼痛、麻木,过了几天就开始褪皮,这是手指缺血啊。经过摸索,我们想出了一个应对小妙招:我们男同志手型较大,在戴手套时指端一定要留一点余地。

2月3日以后,医院。初到火神山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我们肩挑背扛,硬是把工地变成病房。上午准备好病房,下午便开始接收患者。

病房里有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我们不仅是医生、护士,还是清洁工、搬运工、护工、患者家属。给患者擦身、喂饭、端屎端尿、打扫卫生、心理疏导,我们身兼数职。由于穿着防护服,忙时一身大汗,闲时浑身冰冷。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91岁老兵,他是我经管的患者。入院后老人说他在隔离点已经呆了20多天,没有洗过澡,没有换过衣服。我们值班组赶紧给老人准备了换洗衣服,让他好好洗了个热水澡。第二天上班时,我给老人带来了我们自己配发的水果、牛奶和点心,出院时老人热泪盈眶、几度哽咽:“谢谢你们!看到你们解放军这么能吃苦、这么能战斗,我就放心了!”临出院前老人一定要跟我们合个影、对我们敬个军礼,并嘱咐我们一定要把他的问候转达给全体队员。

家庭的理解和坚定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使我能轻装上阵。医院手术室护士,年转业去了公安系统。我俩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一家人能其乐融融、开开心心地吃一顿年夜饭,一起看看春晚。往年她年三十晚上都要下社区守护平安,一家人已经有15年没在一起吃年夜饭了,好不容易今年排到了初一的班,可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疫情发生后,她充分发挥“退役不退色”的革命军人本色,凭借10年军护工作经历,在坚守岗位、执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任务的同时,主动肩负分局向辖区西白林寺社区增援巡控任务;先后到五角场街道三门路居委会、悠方生活广场、新江湾城建设工地等宣传和指导防疫工作,对分局从外地和境外回沪居家隔离的民警开展防疫指导和跟踪观察、心理疏导。由于表现优良,我爱人所在的杨浦公安医卫志愿者服务队被授予“上海市公安局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繁重的工作之余,我爱人还要照顾好80高龄的母亲和备战高考的儿子。虽然十分辛苦,却从未对我有半点抱怨,每次视频结束时,她都是满满的鼓励和叮嘱:“你放心吧,家里有我。”直到3月21日,那天是星期六,她休息在家,中午跟我视频时,她躲在阳台,说着说着突然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说自己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怕没有照顾好妈妈,怕儿子高考不理想我责怪她,又怕告诉我会影响我工作,只好自己一个人扛着,我走后不到两个月,她已经瘦了5公斤。我怎么会责怪她呢?哭吧,尽情哭吧,好好释放一下!有这么通情达理的好妻子,我孙玉明此生无憾!下辈子我们还做夫妻。

处于紧张复习备考中的儿子也非常坚强,疫情期间从未下楼一步。他所在的控江中学即时登门慰问并提供了名师一对一线上课程辅导;海军军医大学大学心理教研室马主任安排了公益心理辅导;酷爱医学的儿子还忙里偷闲录制了防疫知识小视频发到同学群里向大家宣传防疫常识。虽然他18岁生日时我不能陪伴,但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收到我预订的生日蛋糕时的开心和喜悦。

每次视频时的“加油,奥利给”都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力量。他的高考志愿是清一色的医科院校,他立志像我一样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无巧不成书,今年8月,他以优秀成绩被武汉大学临床医学8年制录取了,儿子将在老子奋战3个多月的城市学习奋斗8年。希望他将来超过我。

年迈的母亲勤劳、善良,她明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也是为抗疫作贡献。母亲每天除了操持家务就是望着窗外发呆,总是念叨着:“不知孙玉明何时能回来?”我回来后爱人告诉我,她那时特别怕妈妈得了老年痴呆。可我心里知道这是妈妈对年少丧父的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母亲节那天,我爱人陪妈妈吃了个蛋糕,并告诉妈妈我第二天就回家了,妈妈才开心得像个孩子似的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离开家的这些日子里,每次与家人视频是我最大的快乐。为了不影响我休息,爱人把我的值班安排贴在客厅里,每次视频都在家里晚餐时间,我就静静地看他们吃饭,听他们说话,偶尔点上一支烟,默默地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与温馨……

离开上海天,我们终于回来了!零感染、零死亡、零投诉。

参加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朱日和演习的我经受住了考验。我光荣地第一批火线入党并代表新党员表决心,我们家也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武汉人、湖北人、我们都是一家人;火神山、雷神山、人民军队是靠山”,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疫情防控依然任重道远。

“独行快,众行远”,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闯天涯的开创精神,还要有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我非常感谢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也感谢我的家人,正是在党中央习近平主席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有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和普通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才取得了这次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编辑:王华宁

编审:施春景

第篇

“讲述身边的党建故事”(68)

边境线上来了支中医医疗队

谷群英

医院

邱苗

医院

年10月19日,医院副院长牛光良、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刘丹两位党员启程,跟随国家中医巡回医疗队,抵达位于中、巴、印三国边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执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医对口支援任务。

今年55岁的牛光良同志是医院副院长,口腔科科主任,行政第三联合党支部党员,医院承担国家中医巡回医疗队任务下达、医院委任一名院领导担任领队时,身为业务副院长的他主动请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此次对口支援任务。

刘丹是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外科骨科肿瘤科联合党支部党员,她曾经在医院进行为期13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协助组建和成立针灸科,医院留下高水平的中医技术,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团队,因为她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卓越表现,被医院选定为国家中医巡回医疗队的队员。

经过漫长的旅途,国家中医巡回医疗队北京分队的队员们顺利抵医院。皮山县位于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喀喇昆仑山北麓。这是一片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土地,平均海拔-米,昼夜温差大,常年风沙。这是一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土地,边境线长54.5公里,南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垴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就在边境线上,这里的老百姓日夜守护着祖国的大门,常年在边境线上巡防。

当站在祖国的边陲,看着一望无际的边境风光,以及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老乡,这群常年在祖国心脏北京生活工作的医疗队员们心中是震撼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儿,既然来到这片热土,就要牢记党的嘱托,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奉献出百分之一百的热忱,用医疗知识与管理理念服务于当地的医疗机构,用中医特长与西医素养为维吾尔老乡的健康护航。

经与队员们商议,4名党员同志们在一间起居的小房间里,决定组建临时党支部,推选牛光良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人民健康而奋斗终身。”是党员们心中始终默念的信仰!

“听说塔吉克民族乡卫生院只有三个人,老百姓就医条件非常艰苦,看病远,看病难,缺医少药,咱们多带点儿药和急救箱,用1天的休息时间去塔吉克民族乡看看,为当地的老百姓做点儿啥。”这是临时党支部书记牛光良带领支部党员同志们来到皮山县做的第一件事情。

满怀一腔热情,队员们在颠簸的旅途中经过了2个多小时,抵达了海拔多米的塔吉克民族乡,这里属于山区,海拔高,温差大,高血压是常见病,发病率高。

到了乡卫生院,虽然有的同志出现高原反应,有的出现低血糖,有的同志水土不服,但是一想到塔吉克民族乡的老乡们,一想到他们所身负的国家中医巡回医疗队的任务以及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他们甚至没有稍微休息一下缓解身体的不适,更没有说一句苦和累,立即和当地卫生院医生一起开车前往边境山村,为塔吉克民族乡亲们诊疗、送药。

当同志们来到一户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的维吾尔族平房里,被老乡邀请坐在自己起居炕桌的周边,喝着热乎乎的维吾尔族特色茶,听老乡介绍自己的新房子、现在的好生活,讲述自己去年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日常起居不受影响时,看到爽朗的笑容在老汉的脸上溢开,队员们多天来的疲惫以及身体不适消失的无影无踪。看到医疗队带来了常吃的降压药等药物,老乡嘴里念念不忘,感谢党,感谢医疗队,感谢新时代。刘丹作为中医专家给老乡把脉、看舌苔,了解他的饮食习惯,又从带来的药包里拿出降脂药来,让老乡按时吃上,还给他提了一些饮食建议及注意事项时,老乡则赶紧让随行的维族医生逐项翻译,一字一句地重复,不落下一句医嘱。

塔吉克民族乡总人口人,分散在3个在行政村,4个自然小组,11个站所,同志们谢绝老乡的热情挽留,走村串户,巡遍站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户家中。

“维汉一家亲,浓浓同胞情”,是此次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们最深刻的感受,感谢所有守护祖国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将会在党的领带下,继续深入推进中医药健康扶贫工作,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守护维吾尔族和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健康。

“过两天又是休息时间了,咱们去下一个乡吧!”在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会议上,党员们又在商量下一次支部活动了。

编辑:王华宁

编审:施春景

第篇

“来自防控一线的故事”()

他们个个都是防“暴”精英

田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随着武汉新冠疫情患者清零,医院已成功为10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成功脱离ECMO的辅助。医院与42个援鄂国家医疗队并肩作战,多专科临床支持救治危重症患者模式,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功运用ECMO辅助救治,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医院护心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介绍说:“医院光谷院区的4位重症新冠肺炎接受ECMO辅助的成功救治,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我们还要探索更可行的治疗策略,形成可复制的危重症救治方案,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年3月8日下午两点左右,医院光谷院区ICU(重症监护室)内,医生为44岁患者老郑成功撤除ECMO(体外膜肺氧合),成为全国第一例清醒状态下接受ECMO治疗并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其致病的机理并不清楚,所以更多的时候都还是对症的治疗。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所以在救治时,不能头病医头,脚病医脚。医院护心队队长、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说:“人是一个整体,在对抗新冠肺炎时,患者心脏和肺部是需要同时战斗,只有保护好心脏,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在临床中发现,20%危重症患者存在心肌损伤。”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在最优的呼吸机参数通气下,如果患者还有难以纠正的严重低氧血症,应该尽早启动ECMO,而不是等到无计可施时用ECMO来延续生命,那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实际治疗意义。在“没有条件救,创造条件也要救”的救治理念下,汪道文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同时合并心肌梗死,还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急危状态,在药物治疗不佳时,介入治疗也许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选择。”但介入治疗必须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建立隔离导管室是开展此类手术的前提之一。于是汪道文主任积极联系,及时改建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导管室,保证介入手术正常开展,让大家更有信心救治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为早日战胜疫情,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力量。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说,“42+1”,全国各地的援鄂国家医疗队一起奋战在“同济战场”,这样一支混编的队伍,团结协作,携手并肩,才能共同完成所有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抢救任务!“专科人做专科事,给专科意见”心内科主任汪道文在暴发性心肌炎的救治中总结经验,面对炎症风暴的到来,及时使用生命支持的装置,可以有效成功治疗暴发性心肌炎,且治愈率在95%以上。他深知病毒对心肌的损伤会来势汹汹,于是他主动向刘继红院长请缨,要求参加抗疫战斗。ECMO虽然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但并非常规的医疗设备。“专科人做专科事,给专科意见,我有ECMO技术团队。”医院心内科汪道文毫不犹豫,掏空家底,派出所有的精锐力量。这也正是汪道文教授的先见之明。以往,汪道文对手下的医护们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CCU的每位医护都必须要掌握ECMO设备使用,并且定期、反复地培训,务必要求所有的心内科医护都要有随时随地都能开展ECMO的救治任务。每天下午3:00,医院光谷院区疑难病例讨论准时开始,整建制接管光谷院区的17支医疗队派出代表参加。医院光谷院区战时医务处处长祝伟主持讨论,针对各支援鄂医疗队在诊疗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临床问题,医院的多学科小分队积极参加病例的讨论,总结前期治疗经验,对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病情发展进行预判并提前干预,同济小分队相互补位,及时调整诊疗的策略,提出更优的治疗方案,提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降低病亡率。护心小分队很快对光谷院区多名住院患者的病历,全部进行了梳理,发现有多例或存在心脏等其他基础性疾病。“老程,男性,50岁,呼吸衰竭,即使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情况下,氧饱和仍达不到目标值,是否需要上ECMO,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周宁说,老程也是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人。17日,老程因病情加重转入重症ICU,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但氧饱和度仍达不到目标。18日的联合查房中,周宁就提出上ECMO来缓解他的低氧血症。因为危重症患者有顽固性低氧血症,这是非常危险的,会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在病例讨论会上,讨论的焦点,最后落到上不上ECMO?什么时候上ECMO?最后医生们达成一致意见。19日,周宁和同为护心小分队队员、心内科汪璐芸医生一起,为老程实施了VVECMO。“对于这个患者能否实现ECMO撤机,我最初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周宁说。最终,老程顺利撤机。生死一搏,只为他能自由呼吸“9床VA-ECMO,血流量骤降至零点几,现在手动摇泵,请求支援!”晚11时,医院光谷院区重症ICU病房打来电话。周宁说,9床的老高今年58岁,2月23日因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好,紧急上了VA-ECMO系统,一直以来生命体征较平稳,心、肺功能有明显恢复迹象。只是ACT值(凝血功能指标)一直波动,护理组也在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czz/20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