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讨论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和预防保健

  今日,医院特诊科的医师们在下肢静脉血栓的病案中介绍到,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

  一、导致血流瘀滞状态的病因有

  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

  通常,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可见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术后数日内血液中血小板较正常高2-3倍。血小板对胶原纤维有很强的亲和力,当静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迅速聚集粘附与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另外,血小板增高,在血小板内合成的血栓素也增高,血栓素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不能消除血栓素的生物效应,最终形成血栓。此外,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由于严重的失血,脱水,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增多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长期服用避孕药,亦可使血液中凝固因子增加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而诱发血栓形成。

  三、导致静脉壁损伤的病因

  当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常见的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及化学性损伤等)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总之,当静脉壁损伤后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可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鉴别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动脉栓塞

  本病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

  本病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

  本病与下肢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鉴别要点如下表: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淋巴水肿的鉴别;

  临床病象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水肿;

  病史起病急往往有手术分娩或发烧病史起病缓慢往往有几年以上病史;

  疼痛急性期疼痛以后逐渐减轻无或轻微钝痛患肢有沉重感;

  皮肤不增厚晚期增厚;

  颜色可能青紫无变化;

  浅静脉扩张不扩张;

  溃疡与湿疹晚期常发生一般不发生;

  水肿柔软大腿小腿部明显踝足背足趾不明显硬靱大腿小腿踝足背中趾均明显;

  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快水肿消退慢。

  四、其他疾病

  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保健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此外有几种预防方法:其中机械预防方法是最常见的,也就是国外采取的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医院的专家还强调到,对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如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采取必要的药物预防措施。术中操作时,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

--------------------------------------------

谢谢您收听“医院”官方







































白点风
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czz/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