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
颈动脉斑块在医学上被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的特点是指动脉发生了炎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斑块病变部出现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现黄色粥样,因此称为颈动脉斑块。
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患心肌梗死的危险就会增加10%到15%,患卒中的危险会增加13%到18%。尤其是超声显示的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脑卒中。
2颈动脉斑块的诊断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3.CT血管造影(CTA)
4.核磁血管造影(MRA)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颈动脉斑块常见临床表现症状01症状性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发作过后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
02无症状性
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4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同,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60岁、男性、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等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5颈动脉斑块病理变化1.脂纹,是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
2.纤维斑块,是由脂纹发展而来。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斑块,颜色从浅黄或灰黄色变为瓷白色。
3.粥样斑块,亦称粥瘤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4.继发性改变,是指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基础上继发的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的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血肿使斑块进一步隆起,甚至完全闭塞管腔,导致急性供血中断。
②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自裂口逸入血流,遗留粥瘤样溃疡。排入血流的坏死物质和脂质可形成胆固醇栓子,引起栓塞。
③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形成溃疡后,由于胶原暴露,可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阻塞,进而引起器官梗死。
④钙化:在纤维帽和粥瘤病灶内可见钙盐沉积,导致管壁变硬、变脆。
⑤动脉瘤形成:严重的粥样斑块底部的中膜平滑肌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致大出血。
⑥血管腔狭窄:弹力肌层动脉(中等动脉)可因粥样斑块而导致管腔狭窄,引起所供应区域的血量减少,导致相应器官发生缺血性病变。
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标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怎样调理?
多吃蔬菜、水果、谷物和豆类食品,尽可能戒烟、控制饮酒,增加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豁达和轻松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膳食增加山楂桃仁山药粉,供心脏病人群专用型特膳食品,在设计配方时,突破了心脏病治疗的传统思路,从产生心脏的潜在病因入手,针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基因缺陷,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缺陷,抗磷脂综合征,同型半胱氨酸,胶原合成不足,氧化应激,必需脂肪酸摄入比例失衡,长期的慢性炎症,不良情绪等多靶点考虑,分别给予精准的营养调控,从深层病因上解决心脏病的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