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言:吃得越好,肿瘤长得越快?吃东西或者不吃就能控制肿瘤的生长,并将此方法冠以“饥饿疗法”。因此“鸡鸭鱼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全都成了他们不敢触碰的禁区,甚至连蔬菜和谷物都不敢多吃,那么这种说法可靠吗?
坊间传可靠性有几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癌症和饮食的关系。俗话说“病从口入”,“癌”字三张口,可见饮食和癌症的关系是密切的。
如胰腺癌、肠癌,一般认为与“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有关,食管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饮食过烫等有关;肝癌与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水质污染、大量饮酒等有关。因此,有些肿瘤患者们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不敢吃,特别是“鸡鸭鱼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都被打入了“冷宫”。
然而,这样“矫枉过正”是大可不必的,人们对于“饥饿疗法”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首先要帮助肿瘤患者们走出这个误区。实际上,肿瘤细胞的营养来源主要是葡萄糖,此外对于氨基酸、脂肪这些营养物质也存在异常代谢,呈现出一种掠夺式的代谢,获取营养能力远超正常细胞。而这要从肿瘤的形成说起。
肿瘤细胞由“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经过很多年才长成肿瘤。“叛变”细胞脱离正轨,自行设定增殖速度,累积到10亿个以上我们才会察觉。由于癌细胞不断倍增,癌症越发展到晚期,进展速度越快,抢夺正常细胞的营养和空间,从而让机体正常功能无以为继。
所以即使机体不吃不喝,肿瘤细胞都有办法获取营养、消耗机体,也就是说肿瘤细胞还没饿死之前,正常细胞就先死了。
相反,临床上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会更差。因为手术、放化疗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若病人的营养状况恶化,身体无法承受这些严重的副作用,治疗方案就必须推迟或不能足量执行,都会影响最终疗效。所以对肿瘤患者要保证足够均衡的全面营养摄入,保证好的体质和免疫力,才有可能抵御疾病的侵袭。
“饿”死癌细胞的医学意义
虽然表面上理解的饿死癌细胞,停止或减少营养物质不可取,但医学上并没放弃“饿死”癌细胞的这种可能性。
肿瘤的“饥饿疗法”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几十年了,但它指的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饿死肿瘤,并非是让病人挨饿。想通过减少进食来“饿死肿瘤”的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所有的生物要存活都需要能量与物质的代谢,肿瘤细胞也需要“吃”东西不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是肿瘤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呀,如果我们不能从源头上断绝营养的供应,是不是可以阻断营养物质的输送呢?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克曼首次提出切断肿瘤血管、饿死癌细胞理论。他发现先没有血管的肿瘤,一个月的时间里连1毫米都长不到,而拥有血管的肿瘤3天就能长到原来体积的倍。如果能够切断肿瘤血管通路,即切断肿瘤细胞的“食道”岂不是就可以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了?
科学家们发现癌细胞的血管异常丰富和发达,费拉拉教授发现是因为招募了很多帮凶来帮他修建运粮通道,这个帮凶的名字就是VEGF。若用抗血管形成药物抑制血管新生及生长,发现肿瘤会缩小。目前,应用这种思路的药物有很多,临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作用在血管丰富的肿瘤,如肠癌、肺癌、肝癌等。
此外,对于肝脏肿瘤来说,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将肿瘤滋养动脉进行“栓塞”从而“截断”输送营养物质的“肿瘤生命供给线”,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以其之道,还治其之身”,在将“动脉栓塞”的同时,聪明的科学家们还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给肿瘤,那就是“灌注化疗”药物!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入到肿瘤供血靶动脉后,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的混合物,以适当的速度注入,使靶动脉闭塞,引起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同时化疗药物随着“栓塞剂”沉淀于肿瘤,可以缓慢释放,起到“长效”消灭肿瘤的作用,这就是“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今天我们谈的“饿死肿瘤”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抗癌思路。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思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我们希望在年能够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微创治疗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推进肿瘤临床前和临床的创新药物研发的进展,从而为临床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和更优的治疗选择。
白癜风注意什么白癜风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