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疼痛、寒冷或潮热、倦怠沉重感、麻木感等。
(一)肢体疼痛
主要见于供血不足(急慢性动脉闭塞、狭窄)、回流障碍(急性静脉阻塞、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或循环异常(动-静脉瘘)。通常可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
1.间歇性疼痛有下列四种类型。
(1)间歇性跛行(Claudication):为运动性疼痛,常在步行中出现供血不足部位的沉重、乏力、胀痛、钝痛、痉挛痛或锐痛,或肢端的明显麻木感,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周而复始。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行程称为跛行距离。如行走速度恒定,跛行时间和距离愈短,提示血管阻塞愈严重。下肢间歇性跛行可见于足、小腿或臀部三个平面,可以单独或以不同组合形式出现。间歇性跛行在下肢深静脉阻塞性病变及其他非血管性病变中亦可出现,须鉴别。
(2)体位性疼痛:肢体所处体位因与心脏平面不同而影响血流状况,可激发或缓解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可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患肢下垂则可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
(3)温差性疼痛:因温度改变而激发或缓解肢体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疼痛加重。
(4)特发性疼痛:多位于小腿和足部,为肌痉挛性疼痛,好发于夜晚,程度剧烈,可持续数分钟至20分钟,按摩局部痉挛肌肉或起床行走能缓解,可一夜发作数次,但以一至数月发作一次较常见。在血管病变中静脉多于动脉,如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动脉闭塞性疾病。在非血管疾病中,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伴有血钙过低;妊娠时血磷过高;呕吐腹泻、过度出汗所致血氯过低等均可引起。但通常以功能性居多,与日间体力活动过度或站立时间过久有关。
2.持续性疼痛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restpain)。
(1)动脉性静息痛:无论急性或慢性动脉阻塞,都可因组织缺血及缺血性神经炎引起静息痛。急性病变,如动脉栓塞可引起急骤而严重的持续性疼痛。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症状常于夜间加重,病人不能入睡,常取抱膝端坐体位以减轻症状。缺血性神经炎的特点为典型的神经刺激征象:持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从肢体近侧向远侧放射,尤以趾(指)最严重,同时伴有感觉异常,如蚁行、烧灼、针刺.麻木和趾(指)厥冷。
(2)静脉性静息痛: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肢体远侧因严重淤血而有持续性胀痛.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如肢体肿胀及静脉曲张等,抬高患肢可减轻症状。
(3)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动脉.静脉或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局部有持续性疼痛。由动脉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或静脉性溃疡周围炎,因激惹邻近的感觉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
(二)寒冷或潮热
肢体的冷热,主要取决于通过肢体的血液流量、少者寒冷,多者潮热。寒冷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动脉闭塞,闭塞程度愈严重,距离闭塞平面愈向远侧,寒冷愈明显。静脉病变时,潮热多于寒冷。动静脉瘘时,由于动脉血液的分流,局部血液流量增多.因而潮热。周围血管痉挛或舒张也会影响血液流量,使肢体温度发生变化,如雷诺综合征。恒温环境下如肢体双侧对称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C,或同一肢体相邻部位的皮肤温度有显著改变,则具有临床意义。
(三)倦怠、沉重感
按一般速度行走一段距离后即感到小腿倦息和沉重,稍事休息后即消失,常提示早期动脉功能不全,易被忽视。静脉病变引起的倦怠见于久站后,平卧或抬高患肢后缓解。需与非血管性疾病如跟腱缩短、平跖足等鉴别。
(四)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感
当动脉病变影响神经干时,可以出现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小动脉栓塞时,麻木可以是先出现的症状;雷诺综合征时.麻木可与疼痛同时出现;胸廓出口综合征时,往往伴有上肢针刺或麻木感。静脉病变亦可出现针刺、蚁行、抓痒等感觉变化。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已发生营养性变化者,皮肤感觉往往减退。
(五)感觉丧失
严重的动脉狭窄继发血栓形成,或急性动脉阻塞时,缺血肢体远侧浅感觉减退或丧失。如病情进展深感觉随之丧失,足(上肢为腕)下垂及不能主动活动。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妇产科学急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