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中医亡于中药》有感
成文得《伤寒论》经方派李书涛老师指点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动植物及矿物质来调节人体藏腑功能活动的“药”,中药的性能,称为药性理论。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国粹中医的崛起须在中药的成分、治疗机理、毒副作用等方面加强认识!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地道药材开发,应用及“质”的关系,中药材的种植季节、晒晾、储藏时药,炮制等都很有讲究,每一种药材有自己适应的生长环境,异地引种效差。如宜北方适植的中药,在南方恐不宜也,中药功效因地而变,云南文山的三七四大怀药四大亳药浙八味南药关药等等南橘北枳的道理皆知且不说异地植不出三七云南本地植三七都不能连作(连续每年都种三七,中途不更换其他作物),人参花盆里也能种,诚与萝卜无别,中药麒麟竭是棕榈科麒麟竭果实的树脂然百度云与龙血树脂效同肯定不是古文中所言矣,很多药材使用化肥农药植药和种菜一样药农没有专业知识至少有经验更多的是企业承包或者自己创业的问:“今年哪种药赚?有多少多少亩地可以种?"等,再者年份不够(如白芍,牡丹都是五到六年一收)在诸多添加剂化肥等的催使下达到了检验的标准就期前药用了,今桑叶少有霜收者枇杷叶也非过冬尔,问:夏枇杷叶何以治嗽,女贞子还没变色就摘完了,何首乌,地黄省去了九蒸九晒,炒白术两面金黄大量的中药被硫熏变得又白又好看是防蛀久贮了,而疗效何在?
小城镇的中药要么不全,要么发霉虫蛀,药不全就用其他的炮制品代替如山楂肉用焦山楂生白术用炒白术防风被虫蛀的都是洞洞尽为败药渣类,一副普通的健胃消食方十几味常见药煎过以后上浮一层蝉衫虫,下沉一层白胖豸(zhi,无脚虫),饮用者真的是“纳差恶食”了
掌握中药采收和贮存的知识,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良医,要辩对“症”也要辩准“药”古人云:“有是症便用是药古中医学徒必先习中药
明-时珍曰”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其理皆明,清-医家徐洄溪总结曰:“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今中药其“质”“良莠不齐”,“药到则病不除”是“辨证”有误还是“药效不胜”有些中药“质”可用“量”来纠正,但有些药品则否“良医者”要对已方疗效精准把握有条件自己亲自炮制药更能放心使用
目前中国整体现状“大医”肯定是中药行家,然有部分中医不识己方之药也。更别说“取其气味所生时所生地”了
网上有人“危言”曰:敢饮当今任何正规药店所售克炮附子,克制半夏水煎剂!何也?可见当今其药“质”!
一药农言某年附子产量好。全是在阳下生长,“量增而效何”?日下附子种三代就没什么药效了!阴暗处长的附子法古而规炮方为上品效佳矣!。今附子用量动辄百余克,少有人从“质”上分析。然良品附子60克够死三。法古而炮上品附子,一枚足矣。有人质疑药典规定的附子,半夏炮法。言照药典炮出来的尽为败药。还待临床进一步摸索?!诚中药方剂少三二也无大碍。可单少半夏,附子,伤寒废半,中医废半也。枇杷叶,为什么要前一年的?为什么要蜜炙。是某种有效成分需要长时间的氧化或发酵?还是有效成分和蜂蜜中的某些物质结合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把原理说清楚了,有效成分能提取了,斯味药也就认清了?
中药源于中国,然药力不如前何也?忽种植规律,非地道引种非适时入药,重“量”轻“质”,且药残超标,说质劣者量可补(如今桂枝,粗如棒,肉桂(越南产优)薄如纸,嚼之泛味无烈辛香浓郁之气,如是桂枝量达30克50克岂有效矣?上品桂枝牙签粗稍差者筷头粗煎液时有油星现。如是桂枝以古方之量效胜,麻黄也是,下品麻黄都是粗茎,发汗力差,上品麻黄尽为细细,粗不到一毫米,发汗宣通力胜。上品的黄芪尽为精选的主根茎,净且品良,次品则是用根须等部位压成的一个药饼,甚至视觉还有些杂…鲜桑叶和桑霜叶不分,其肃降肺气之效孰胜也?)然海金沙用砖粉做番红花用卫生纸搓出形状染色延胡索用石头掺杂又谈何效!既便处方剂量倍增其效又何在焉?!
地道药材败北移植药,野生药材不敌园种药,真药败于假药。以砂仁为例,假货40元每公斤,真货元左右每公斤,其二者不同种属物也,而枳实,枳壳,青皮,橘红,香椽,橘子,橙子,若同样片切晒干本差无几,有时仅凭一张图片真假难辩,甚者叶花徒似,如佛手花和代代花,栀子的伪品水栀子,路路通和梧桐树果子,川木通与关木通,防己和广防己等,行家直观难辨真假而况无知呼!
中药易虫蛀、发霉,不良药商硫熏,如当归,有黄色和黑色两种,黄色的就明显是硫熏的。党参也有两种,那种颜色浅的,品像好些者,熏的更严重,为什么要熏?久贮,防蛀又好看呗!现在中国人真的是,为了钱,乃惜众人之健康!!,而“日本”的绝大部分中药都达到了出口标准,炮制也不比中国差!何也!
商业大潮的时代,医药商业化。然药农若非商化,制药过程商化,效率化,而陈规固守古法,又何以得生存矣!当今,自然中药宝贵,野生中药无力供奉众多患者。园植的药材良莠不齐,中药重“质”非“量”,药不胜其病何治焉?
中药萃取,合成生产亦为发展中药另一途径!
提到萃取炮制。《肘后备急方》(古方)里面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其汁”意为蒿里面抗疟的有效成分可能会被高温破坏。而不是“青蒿性寒,不可久煎”之简言述清的。
现代科学研究青蒿素晶体就是有效成份,实不耐高温。科学让人折服。今之青蒿提取,当归取阿魏素,皆来源于传统又胜于传统。
虽古人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咯血;今人单用鹤草芽驱绦虫,符合简便廉验之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然病情重,杂,单味应用力薄而效弱。多药伍用,宜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单提有效成分人工合成保证品质。笔者认为并不现实,单味中药材,有效成分多为复方的,“君臣佐使”四字真不是古人戏言,更不要说多味药组成的伍方之功效了。当今药材收纳上多是烘干的,唯此就已让中药效值减半,烘与晒、晾区别很大,加煎用不锈钢机(锅),其药之精华再失一成,待到煎好成剂之时,恐有其精华的二三成也。在中国,最好的中药出口到国外,良莠不齐者混杂于市场,药店,兽药厂,却料被硫熏做花茶,美名其曰养生减肥安神
中医药理论由于历史原因存迷信和惟心思想,配以不靠谱的药物经验,如败鼓皮丸。斯丸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制之……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发明“阿司匹林白虎汤等亦是学习中医药要破除的内容....
古人在医病方面并无排外思想如乳香没药西洋参越南桂等的引用足亦说明问题!
现代医学并不各项都强,国粹也并一无是处。毕竟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全方位科学看待中医中药。让传统医学服务并促进现代医学发展,中西医结合疗疾方为人类健康长寿之王道任何固执一方的理念都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