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高等教育艺术类考试文化课录取分数普遍偏低,被很多人认为是考进大学的便捷途径,对高中阶段及其以下的音乐、美术等美育教育产生了功利导引,“短平快”培训服务应运而生,繁荣的艺考培训也对中小学美育正常开展造成很大冲击。美育须符合艺术培养规律,艺术素养只能慢慢积累。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让美育真正回归素养本位?本期,我们结合一线教学案例,约请专家共同探讨。如今的音乐教育,被不少音乐教师称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最落后的科目。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其中对音乐教育的表述为: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有待提高。在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基础要素的听辨上,4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52.9%,8年级只有53.8%;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4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6.1%,8年级只有63.2%。在配备了艺术专用教室的学校中,39%的4年级和31.9%的8年级音乐教师从不或很少使用音乐专用教室。不再“每课一歌/曲”是音乐素养整体提升的第一步长期以来,中小学的音乐课以“每课一歌/曲”为基本方式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连北京市的大多数区也都是以这种方式占据主导,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的教学方式完全一样,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最大病根和痛点,是学生可能会唱歌但是音乐听辨鉴赏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学理上,螺旋式上升教学原理难以发挥作用。中小学必修的音乐课课时之间常常相隔几日或数日,如果只围绕一首歌曲/乐曲展开而没有温故而知新的内容辅助、环节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机制跟进,即便运用再多的演唱方式、教学手段和先进方法,音乐课也难有质量的提高和积累,难以实现教学成果持续提高和延伸的教学质量。持续缺少获得深层次审美体验和艺术概括的感性基础,学生在音乐感受、体验、认知和理解上就无法前进。因此,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国民音乐素养整体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要迈出每课一歌/曲这道坎。开齐开足音乐课程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不只上好一节音乐课,更重要的是以课课联系、螺旋式发展、双相衔接为目标上好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音乐课,以持续改善、稳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根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小学每周通常要上2节音乐课、初中1节课、高中1节课,高三通常不设音乐课。一个普通学生完成1—12年的音乐课业通常会有个学时(约.5个小时)的音乐学习时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早有“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的规定,却难以落实,学校音乐课开课率整体偏低。调查显示,城市中小学开课率在70%左右、乡镇51%上下、农村则在37%前后徘徊,如此可观、宝贵的音乐学习时间却未获得与这些音乐学习时间相匹配的结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应该从音乐课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从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基本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出发。需要真正把“小课堂”塑造成舒展感性、积累热情、富足精神的大园地,把“小学科”塑造成涵养思维、锻炼性格、陪伴终身的大素养,让音乐教育成为以美育人,培养青少年美的素养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教师向每一节课要欢声笑语,要质量,要效益,要成长积累,这是追求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使命。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培养音乐师资普遍不重视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教学诸多基本的学理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孩子的音乐学习规律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其间的音乐概念发展、能力素养结构和人文理解又该怎样循序发展,如何满足儿童主动适应自身不断增长的感性体验和审美情趣的主观需求,满足青少年获得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客观需要,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lff/202503/2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