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1.营造氛围: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出示春天图片,这是哪个季节?你喜欢吗?那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习“诗”。出示第一首古诗题目《村居》。讲解、示范“村”的书写。借助给“村”“居”组词理解题目意思。简介诗人高鼎。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圈画不认识的生字。(2)同桌互读、互查。(3)交流生字识记方法。(4)指名读,教师正音。(5)出示我会写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分析字形,教师讲解书写要点。2.读通句子。(学生自读,同桌互助。)3.读出节奏。4.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借助书中插图,再读古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三、想象画面,品读感悟。(一)学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1.学生朗读诗句。解字词。说诗意。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大胆想象,抓住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草、莺、杨柳”,使想象的画面更加丰富又立体。2.在情境中识记“拂、堤、柳”字。(1)情境中引导思考: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呢?(2)借助课后题“读读,记记”,识记字形,理解字义。3.学习“醉”字,体会“醉春烟”的意境。(1)出示金文“醉”的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字?讲解“醉”字的演变。给“醉”组词。(2)猜猜在诗文中谁“醉”了呢?(柳醉、人醉、景醉)4.师生合作朗读。(二)学习“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学习“纸鸢”,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1)出示纸鸢图片,观察“鸢”字,分析字形,猜测字意。(“鸢”就是“鸟”,“纸鸢”就是纸做的鸟。)(2)借助图片,介绍“风筝”这一中华传统艺术。2.借助“忙”字,体会心情。(1)联系生活,交流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2)诗中儿童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通过哪个字感受到的?(忙)(3)体会着心情再朗读。四、巩固背诵,拓展延伸。1.借助补白,辅助背诵古诗。2.借助插图,尝试背诵《村居》。3.欣赏《村居》吟诵,学生尝试吟诵。4.拓展延伸。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lff/202408/2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