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丨红绿融合振兴路

“红绿融合”振兴路——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骋的故事

02:55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抢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在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村民们至今仍在传唱的这首民谣,记录着80多年前红军长征过境当地的往事,见证了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劳苦大众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鱼水深情和红军精神。

“石壕是当年红军在重庆地区唯一经过的地方,石泉村拥有的大量红色遗迹,是村里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石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骋说,目前村里正在充分挖掘红色遗迹、保护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既要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又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一条“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旅游促发展

石泉村位于石壕镇中部,现有脱贫户22户89人、低保户46户80人、少数民族86户人。去年,石泉村被评为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第三批美丽宜居乡村。

去年6月,曾被评为“綦江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綦江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骋,被任命为綦江区石壕镇石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里,李骋首先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红色旅游接待公司,开始全力打造石泉村的红色旅游产业。

“年1月,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多人曾经在周恩来、董必武、左权等率领下,从贵州松坎出发到达綦江石壕镇,留下了红军桥、红一军团司令部、红军烈士墓等大量红色遗址。”

▲李骋在红军司令部给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

李骋介绍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已经开始建设,利用“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选址已定在石泉村的契机,村里确定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点工作。目前,已经设计好了重走红军路的红色旅游线路,新建修护了游客接待中心、8公里的红军路、石壕“红魂苑”、红军长征宿营遗址群等红色景点;培训了一批村民成为红色旅游解说员、接待员。甚至还设立了“红军食堂”,推出了红军主题套餐——红米饭、南瓜汤、高粱粑、忆苦思甜等红色菜品。

“村里最近还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红色文创产品,游客来到石泉村,可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参观红军遗址,学习红军精神,购买红色文创产品。”她一一展示了村里设计、生产的红色文创产品——“綦迹”扇子和毛巾。

“截至目前,我们引导村民在红军路沿线已经开设了10家农家乐和11家蜂园,红色旅游作为富民产业,带动特色产业和农产品销售,就是石泉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李骋说,去年至今,村里已经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集体旅游收入10万余元。另外,全村已经开设农家乐、民宿25家,提供就业岗位37个,带动全村特色农产品销售达到50余万元。

绿色产业助增收

红色旅游火了,日子也好过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村里沿着红军路的沿线打造了田坝田园风光区,种植了油菜亩、大樱桃亩、脆红李亩、杨梅亩,还有西瓜、葡萄等优质水果,发展规范化蜂园11个,蜂群达余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品尝和购买,让游客“来有看的、吃有尝的,走有带的”。

▲李骋帮助村民采摘辣椒

“红色旅游景点营造了石泉村的红色文化氛围,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则打造了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村景象。下一步,村里还将‘以红带绿、以绿促红’,做精做细美丽乡村建设这篇文章,切实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加工业,带动产业增效和村民增收。”

李骋说,“目前,村集体已经以加工方式成功推出了绿色食品‘香吧’菜油、‘甜吧’蜂蜜、‘糯吧’玉米。对农产品品牌进行全新包装和设计,打造推出‘石泉食美’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订购扩大销售。”

她介绍说,除了销售给游客,驻村工作队还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到綦江各个机关事业单位。李骋自己还变身为带货主播,在微视频、抖音上开设直播带货销售。同时,村里还积极参加了綦江乡村村晚晚会直播活动。到目前为止,参加四场直播活动,每场销售菜油、蜂蜜都在一万元以上。

▲李骋带着村里特色农产品参加“綦江区乡村村晚直播活动”

因为石泉村临近贵州,去年村里还跟贵州酒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发展多亩高粱种植。利用种植油菜的农田,一年两季轮播油菜和高粱。“高粱亩产大约斤,年产96万斤,全部销售给贵州各大酒厂。目前,每斤高粱收购价格从3.6元涨到了5元,村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李骋说,村里还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继流转土地亩,引进正大集团打造20万头生猪基地后,又引进了重庆俊添农业科技公司,在石泉村第一期规划用地亩示范区,种植优质黄桃。等项目落地后,村集体入股收益,村民则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真情帮扶暖民心

驻村一年多时间,除了抓项目发展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李骋还用心用情帮扶了不少当地群众。

石壕镇是距离綦江区最偏远的一个镇,石泉村的青壮年村民大多数都已外出务工,村里留下了很多留守儿童和老人。由于村里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和老师,很多儿童从来没有接受过艺术的熏陶和学习。李骋在大学本科读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音乐学,她便主动要求在村里开办了留守儿童公益艺术培训班。

“去年10月,培训班正式开班,每周三晚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一个小时的公益艺术培训。大多数时候,我弹钢琴伴奏,教孩子们唱歌,唱《歌唱祖国》、《红星闪闪》等正能量的爱国歌曲。有时候就给他们讲流传在当地的红军故事,给他们埋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李骋说,开办公益艺术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让当地儿童通过艺术学习,增强自信,启发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骋与村里小朋友一起庆祝“六一”儿童节

村里的脱贫户项良梅、熊兴全两夫妇家里有6个女儿都在读书,家庭收入十分有限。李骋听说此事后,组织了綦江区机关单位采购了他家种植的番茄和苞谷,去年就让他家增收10多元。同时,还把她招聘到村里做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公共卫生,每月工资又增收了多元。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骋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在党总支的带领下成立了“红魂劝导队”、“红魂尖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田坝支部成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志愿团队,把村里的党员组织起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交通劝导、森林防火、应急抢险和乡风文明等基层治理工作。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石泉村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长征的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教育兴起来、红色产业强起来、让老百姓富起来。实现‘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的目标。”

李骋说,如今的石泉村,红色遗址游人如织,农田里高粱、油菜绿意盎然。一条“红军长征路”把昔日的偏远村庄变成了红色旅游打卡地,已然成为村民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来源:重庆法治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lff/202304/2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