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血栓是怎么形成的本文告诉你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点击上方“好医术心学院”订阅每天6点半早读生理条件下,我们的身体中有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纤维蛋白酶溶解系统),两种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在出现出血事件(如割伤)时能够及时止血,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然而,在机体应激状态下,如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这种动态平衡便会被打破,促发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了解血栓的形成机制及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急性心梗的治疗。

血栓形成基本条件

1、血管内膜损伤

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如下:

①单细胞层的薄膜屏障—隔离作用;

②合成、分泌NO和前列环素(PGI2);

③合成、分泌凝血酶调节蛋白、肝素;

④合成、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

然而,内皮细胞损伤时,则可通过以下作用促凝:

①内膜面粗糙不平,抗凝能力下降;

②促使血小板粘集;

③暴露内皮细胞下的胶原纤维,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④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正常时,血流的轴流由红细胞和白细胞构成,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围边流是一层血浆,将血小板和内膜分离开,当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时:

①血小板进入边缘,增加与内膜接触机会;

②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增高;

③引起局部缺氧,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触发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于静脉血流缓慢,并有漩涡,容易受压,静脉血栓形成多于动脉(4:1),下肢多于上肢(4:1)。

3.血液凝固性增高

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

血栓形成过程

1、始动作用——血小板粘集

血管内皮细胞脱落,血小板粘附在暴露的纤维结缔组织上。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随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度。

2.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成堆,使局部血流形成漩涡

3.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4.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5.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

血栓的分类

根据部位和血栓组分的不同,血栓可分为:

(1)白色血栓: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主要由血小板组成,纤维素和红细胞含量相对较少;

(2)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或者停止之后,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

(3)混合血栓:常表现为一个血栓不断形成的过程,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左心房内形成的血栓就是混合血栓;

(4)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

急性心梗的抗栓治疗

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诱发血栓性阻塞,因此,溶栓和(或)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十分必要。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和重组人尿激酶原等。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

①阿司匹林;

②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指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③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lIb/IIIa受体拮抗剂:如替罗非班。常用的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比伐卢定等。除此之外,还需联合其他药物,如调脂(他汀)、抗心肌缺血(硝酸酯类)等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罗琼,金红,谭学瑞.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1):83-85.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43):-.

END

推荐阅读

《世界心脏日:猝死离我们比想象的更近》

《当迂曲碰上了钙化,超滑导丝脱颖而出!》

《每天人因“它”致命,是时候掌握体外除颤技术了》

《收藏贴!三张图表搞定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的互相作用》

《心脏上的这一点,关乎多种心律失常》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说明:

本文来源:心希望快讯

如果你想把你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心血管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你,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

投稿邮箱:Alice.hou

haoyishu.org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好医术APP查看最新公开课视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lff/202012/20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