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期《探索下肢动脉疾病》(点击左侧蓝色文字查看)中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下肢动脉疾病及其分类与临床分期,那么今天小讯就和大家一起来继续探索下肢动脉疾病需要如何治疗~本期就让同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李茂全教授为大家来答疑解惑,赶紧一睹为快吧!▲点击观看精彩视频大家知道缺血实际上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我们人体的下肢血管管腔的直径变小了,如此一来,能通过的血流也减少了,正是由于血流量的减少,可以造成我们远端的组织器官(如足部、脚趾头)缺血、神经得不到营养,就像宝宝没有奶吃,这样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状。下肢缺血时间窗根据下肢缺血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所谓急性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在医学上对于外周动脉疾病(即除却心、脑血管之外的全身血管)的急性缺血治疗(取栓)的黄金时间窗在发病1小时以内,如果是颅内缺血(急性脑梗),那么溶栓的黄金时间窗可能仅仅只有4.5个小时,所以说缺血的部位不同,紧急治疗的时间窗不同,其所造成的损害也是不一样的。动脉的急性缺血相当于突然把水龙头关掉阻断了水流,这个时候远端的组织器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表现,根据水龙头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现也完全不一样。急性缺血VS慢性缺血下肢动脉的急性缺血,往往是由于近心端的异物(即通常所说的血栓或者斑块)脱落掉下来堵住下肢动脉血管,造成动脉官腔相应直径大小的地方正好被卡住阻断了血流,这种叫做急性缺血;而动脉的慢性缺血是指的由于血管壁和血流病变本身造成的一种损伤,称之为慢性缺血。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症状表现1.急性缺血表现为发病急,进展快,极易肢端坏死,常见为急性动脉栓塞,因此临床症状反应剧烈,比如:突然一下发现腿走不动了,腿剧烈疼痛,很容易被老百姓发现;.亚急性缺血表现为:病程不长,表现明显,不易发生肢端坏死,常见动脉血栓形成;3.慢性缺血表现为:病程长,下肢出现疼痛、麻木、沉重、发凉等症状,但通常不剧烈,发展到后期常出现患侧间歇性跛行,多为静性疼痛。临床往往容易被误诊,比如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相混淆,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加以鉴别。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使用抗凝(如肝素、华法林)或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
.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置管溶栓术;
3.手术治疗:即动脉取栓术;
4.综合治疗:可采取取栓+球扩、取栓+溶栓、取栓+支架植入等。
对于下肢急性缺血,目前的手术治疗还是以取栓为主,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如果缺血时间一旦超过4小时,远端缺血的血管会受到损害。所以对于出现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的患者,我们要很认真全面的观察他的发病原因以及整个发病过程,结合相应的检验检查结果进行判断。而慢性缺血往往是血管壁和血流造成的损害,对于血管壁损伤,我们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进行斑块旋切、支架植入、球囊扩张进行开通等一系列手术,与此同时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zlff/202007/1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