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癌细胞的“供能”确实有可能“饿死”癌细胞,但这里的“饿死”并不是真的通过少吃东西就能做到,而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的方式,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
肿瘤并不具备自身的消化系统,即使是消化道里的胃癌肿瘤和肠癌肿瘤,它的营养供应仍旧来源于血管,而非你吃下去的食物。少吃东西无法饿死癌症,保证营养才有机会战胜癌症。
阻断血流、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来精确让癌细胞“挨饿”,在临床上显示出了一定疗效。
李浙民
医院
有人试图通过少吃东西来饿死癌细胞,并且自认为有理有据。类似的偏门方法还有好多呢:听说癌症怕热,我们就把人投入沸水、放上烤架;癌症怕冷,我们就要把人放进冰柜——这些全都不靠谱。
他们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明明想治疗癌症的,却把整个人都牺牲了。就像是北京出现了交通拥堵,应对措施却让所有地区包括云南也开始摇号,最终可能导致整体陷入混乱,对局部问题的解决却并没有什么帮助。
复旦大学的于娟博士在罹患晚期乳腺癌以后写下了“抗癌日记”,记录自己抗癌过程中的感受,感动过很多人。她也曾中断过化疗而和病友选择了某位“神医”的饥饿疗法,每天只吃极少量的葡萄和芋头。结果不仅没能治好肿瘤,其中一位病友医院抢救,后来警方介入调查,才发现所谓神医神药,不过是一场骗局[1]。
显然通过饿自己来“饿”肿瘤是不可行的。
但肿瘤本身也是生命体,饿(准确来说就是切断营养供应)、热、辐射这些疗法,应该会有一定作用,问题在于如何做到精确地去只“饿”肿瘤呢?这就要从肿瘤的营养供应说起。
肿瘤的营养供应从哪儿来?
肿瘤并不具备自身的消化系统,即使是消化道里的胃癌和肠癌,它的营养供应仍旧来源于血管,而非你吃下去的食物。
肿瘤的一大特点是生长迅速,因此为了满足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要,肿瘤周围会新生成大量不规则的血管。这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factor,简称:VEGF)扮演了重要的角色。VEGF在正常人体内也存在,通常为促进血管的生成与分化,并且有抑制因子来对抗它以防止它失控。例如伤口在愈合时,就需要促进血管的生成。但在肿瘤的体内,故事就不一样了。在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远远高于它的对抗力量,导致血管生长失控,肿瘤组织内大量新生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肿瘤组织的血管与正常组织不同,它们弯曲混乱,形态丑陋,盘绕在肿瘤周围。
如何阻断癌症的血液供应?
一般说来,有两种方法可以阻断癌症的血液供应。
一种是物理性的,通过造影等办法识别出主要供应肿瘤的血管,向血管中打入药物或者栓塞剂进行阻断,从而减少肿瘤的血液供应,在临床上叫做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往往应用于肝癌的病人,因为部分肝脏的阻断并不会对整体的肝脏功能产生影响,我们可以牺牲这一部分肝组织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但这类物理性的疗法受到应用场景的限制,在其他肿瘤的应用比较受限。
另一种是药物性的。既然肿瘤可以通过VEGF来促进血管生成,那么我们通过药物阻断这条通路,或者让VEGF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来抑制肿瘤的生长。根据这种理论,
医学上称为“抗血管新生疗法”,临床上已经有相应的药物应用,例如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来说,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联合化疗能比单纯化疗提供更好的抗肿瘤疗效,近年来同样是VEGF通路的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可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在其他诸如肺癌、卵巢癌、宫颈癌、肾癌等方面亦显示出一定疗效。这类靶向药物可以精确定位VEGF,使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联合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延长患者的寿命。
可惜的是,癌症也是个狡猾的敌人,它手上拥有的手段远不止促进血管生成这一种,所以单纯依靠抗血管生成药物并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目前还要和化疗联用;而即使治疗最开始有效,随着治疗的进行我们会发现肿瘤出现了耐药,即肿瘤又开始生长了。这是因为肿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即它内部的药物敏感性可能并不一致,对抗VEGF治疗敏感的细胞被杀死了,其他的肿瘤细胞又增多了,最终肿瘤进展,导致患者死亡。
总而言之,通过饥饿疗法,无法达到杀死肿瘤的目的。与之相反的是,由于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手术、化疗等,均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打击,这反而要求肿瘤患者要特别注重营养的摄入,同时,好的营养状态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状态,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
本文编辑:李敏
特别致谢:张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