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院高连君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外周动脉栓塞并不罕见,而且涉及多个部位包括下肢、上肢、肠系膜、肾脏和脾脏动脉栓塞。
例住院的房颤患者中,例发生脑栓塞,发生率为27.8%;发生外周动脉栓塞事件例,发生率为1.1%,其中61.8%为中下肢动脉栓塞。
本研究证实血管疾病、年龄≥65岁、高血压、既往卒中和(或)TIA和(或)动脉栓塞史和慢性心力衰竭对于房颤患者来讲意味着外周动脉栓塞风险高。
研究发现,外周动脉栓塞患者多有血管疾病和既往外周动脉栓塞史。研究者分析指出,血管疾病的存在表明患者外周血管条件较差,心原性血栓加上自身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以及管腔狭窄闭塞,更容易形成外周动脉栓塞。
而既往有外周动脉栓塞史表明该患者心房形成的血栓特点有利于在主动脉分支中流向外周动脉而非脑部血管,因此容易再次出现外周动脉栓。
既往的房颤流行病学研究均将外周动脉栓塞和脑栓塞作为共同终点事件,而且当前的指南也对于外周动脉栓塞和脑栓塞推荐了同样的危险分层评分,即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
研究者认为,除了上述评分里的那些临床特点指标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危险因素如血栓的结构、形态、大小以及动脉管径等均影响着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
的部位。
本研究中外周动脉栓塞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1.8%(24/),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病死率最高,为37.5%(6/16)。脑栓塞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29.2%。
来源:常三帅,常栋,邱接,等.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外周动脉栓塞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2:-.
编写来源:中国循环杂志图片来源:百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