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的特点
走行迂曲;
血管分支多,壁薄;
周围没有有力的支撑组织;
漂浮在脑脊液中;
网状结构;
走行在蛛网膜下腔。
正常脑血管
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适应症
1.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度或非致残性脑梗死)性血管狭窄,程度≥50%。无症状性血管狭窄,程度≥70%。
2.症状性血管狭窄程度50%,无症状性血管狭窄程度70%,但有证据表明狭窄处有明显不稳定斑块或6个月内狭窄程度增加超过15%。
三、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禁忌症
严重迂曲及粥样硬化的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
有蒂的血栓在病变处;
在病变内及周围严重钙化;
颈动脉严重迂曲及成角;
新近卒中史(近三周内);
存在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对造影剂或介入材料过敏;
全身或局部有未能控制的感染;
近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或目前有出血倾向;
未控制的恶性高血压;
治疗的血管病变广泛或狭窄范围过大;
血管炎性狭窄,广泛的血管结构异常;
邻近治疗部位有动脉瘤,且不能同时处理;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
四、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前准备
(一)健康指导;
心理疏导;
体位训练;
完善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留置导尿;
左侧静脉针留置。
(二)凝血四项,PT,APTT;肾功能指标;血常规;输血前检查;术前控制血压。
(三)病史:药物等过敏史,尤其对造影剂;心脏病史,主动脉瓣病变、房颤、不稳定心律失常等。
(四)术前用药: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天,术前连用3天。
五、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中配合
心电监测和氧分压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症的变化血压高压不超过mmHg,或低于基础血压的30mmHg;
准备阿托品,多巴胺等抢救药物;
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做好术中心理护理;
肝素化:股动脉置鞘成功后给予肝素化,首剂给予公斤体重的2/3,并计时;1h后第2次给药(给予首剂的半量);2h后第3次给予第2次的半量,以后按照第3次剂量每h给药1次,必要时抽动脉血急查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以调整肝素用量。
六、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处理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
术后血压控制在~/70~90mmHg左右,重视患者主诉,以防过度灌注综合征;
严密观察伤口周围有无渗血,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皮肤颜色情况,以防下肢缺血;
严重时重新压迫止血;
前3小时内宜半小时观察一次,然后每小时一次,一般观察8小时即可。
七、颈动脉支架植入并发症及其处理
1.迷走反射
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禁水时间过长;
手术操作时间长,导管对血管的长时间刺激增加了血管的敏感性;
精神紧张疼痛阈较低者;
未行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不充分者;
年龄偏大,窦房功能低下者;
拔管综合征;
空腔脏器强烈刺激。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休息;饮食护理;预防尿潴留;拔除鞘管的护理;严密观察准备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
2.心率下降及低血压
常由于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时颈动脉窦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生理反射所致;
若心率低于60次/分,在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之前,静脉推入阿托品1mg以预防;
若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前心率大于60次/分,一般不用药预防。一旦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立即予以阿托品1mg静推,必要时加用多巴胺静推。
3.空气栓塞常由于操作者排气不彻底有关;
患者常表现为痫性发作、谵妄等症状;
以预防为主,发生后尽早高压氧治疗。
4.术中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一般发生在血管内膜受到导管或导丝末端刺激时,尤其是较粗和硬度较大的导管或导丝。
处理:暂时将导管撤出痉挛的血管;给予尼莫通10mg,静脉泵缓慢滴注。
A图示颈内动脉受到导管末断刺激后引起血管痉挛;
B图为使用尼莫通后痉挛缓解。
5.术中和术后TIA
发生机制:血管痉挛;微栓子脱落;一过性脑组织低灌注。
预防措施:使用合适的保护伞和支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预防性使用扩血管药物;肝素化;减少气体栓子。
一例严重右侧颈内和颈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在保护伞导丝(.)通过狭窄部位是出现左侧肢体麻木的症状,持续数分钟后消失。
6.穿刺点血肿及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肝素;穿刺技术,穿刺点不合理;未控制的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不适当的压迫方法。
7.过度灌注综合症
发生的可能原因:
重度狭窄,没有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血管反应性差,脑血管储备功能低。
处理:确定可能发生过度灌注者、仔细监护、精细控制血压(这是引起不良后果的最重要因素);必要时静脉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硝普钠、乌拉地尔等。
8.肾包膜血肿
发生原因:导丝或导管上升时误入肾动脉;肝素化。
9.颅内出血
发生机制:肝素化;过度灌注;梗死后出血。
男,63岁。左侧颈内动脉狭窄CAS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