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脑血管病病逐渐进入高发期。医院住院病人中有近五分之一是脑血管病病人。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该技术显著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医院脑病一科神经介入团队在贾玉勤主任带领下,已成功开展了颅内外支架植入、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及动脉取栓等手术。
现将该团队近日完成的两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介绍如下。
病例1:脑动脉瘤介入填塞术
王某,女,50岁。在查体时发现右侧颈内动脉瘤。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一旦破裂,后果非常严重。据统计,首次破裂死亡率为30%,再次破裂死亡率达60%-80%。所以,神经科大夫们形象地称之为“定时炸弹”。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就是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导引导管,将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生长动脉瘤的脑动脉)内。将一根微导管经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并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内,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弹簧圈,利用弹簧圈的机械闭塞作用以及继发的血栓闭塞作用,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循环之外,从而达到防止动脉瘤破裂的目的。该病例动脉瘤位于右颈内动脉眼段,为一宽颈动脉瘤,弹簧圈送入瘤腔后容易从瘤颈处脱出。于是术中采取了支架辅助技术,先置入一枚支架覆盖瘤颈部位,再填入弹簧圈,最终成功致密填塞动脉瘤。
术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治愈出院。
(术前)
(术后)
病例2: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患者王某,男,66岁,主因“突发眩晕、言语不清、右肢无力12小时”以“脑梗死”入院,入院颅颈CTA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经脑血管造影示狭窄最重处率达90%,已具备手术指征,遂决定行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因颈内动脉斑块容易脱落栓塞远端动脉,术中先通过指引导管在狭窄远端放置一枚“保护伞”,这样,万一在术中有栓子脱落,保护伞可以将栓子拦住,防止栓塞事故的发生。然后,选用合适的球囊,将狭窄部位扩张,再送入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最后,再将保护伞成功回收。
术后,患者动脉狭窄明显缓解,颅内血流改善,连术前造影并未显影的大脑前动脉,也显现了出来。病人于术后三天出院。
(术前)
(术后)
科室介绍:
医院脑病一科是全国重点专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脑病科的下设科室之一,成立于年,现有开放床位50张,医护人员2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潍坊名医2人,潍坊名护1人。脑病一科全体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努力为病员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赞誉。
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北京、医院进修学习。科内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完成多项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并获奖,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科研项目。
本科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包括神经介入在内的全面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科室在本系统内率先独立开展神经介入业务,在熟练开展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技术的基础上,现已成功开展了颅内外血管支架植入术、动脉瘤栓塞术及动脉溶栓、取栓术,提高了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真正从源头上降低了中风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开通了中风病急救绿色通道,为中风病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建立了医患联系卡,开通了24小时咨询电话,随时解答病人的疑问;成立了脑病俱乐部,实行了咨询、预防保健、就医一体化服务。
护理工作中开展了舒心病房服务,切实为病人提供方便,被评为市级及省级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院先进科室,全市文明诚信窗口单位。
学科带头人简介:
贾玉勤,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医院脑病一科主任
现为中国民族医学常务理事,山东省脑病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神经急救专业常委,潍坊市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医学院兼职副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高血压,头痛,眩晕,面瘫及帕金森病,脊髓疾病等。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率先在脑病科开展神经介入业务,独立成功开展了颅内外支架植入手术及动脉溶栓、取栓手术。
荣获潍坊市首批中医优秀骨干等荣誉称号。主持科研4项,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论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