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里家山》——最美的珍藏是往日的时光明卫平(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我离开家乡去城里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虽早已定居城里,习惯了城里繁华、便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对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一直魂牵梦绕。
——摘黄长征新作《梦里家山》一书作者手记
久旱的南国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冬雨,窗外细雨霏霏地下着,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氛围。前几天我收到青年作家网推荐的:由青年作家网策划,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年青年作家网重点推荐的精品图书《梦里家山》,两遍看后觉得这本书有“嚼”头,而且每每读完一个故事,都会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梦里家山》是作家黄长征先生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创作的自传体传记,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约为三分之二篇幅讲述了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孩儿时期生活经历。第二部分主要是山水游记。从书中可以看出,黄长征先生与我算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有着几乎相同的童年生活经历。
我在年9月接受青年作家网采访时曾讲过:“我是个文学爱好者,这也许与家庭有关,我的父母都是语文教师从小就受语言文学的影响。再就我十六岁高中毕业就到农村插队,.......”借此机会我想补充一下:年我的父母因家庭出身问题,从县城下放到一个设在生产大队(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乡、镇政府称之为“人民公社”,现村委会称之为“生产大队”)的“五·七中学”任教。时年笔者年仅十二岁,自然也随同父母下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村生活。当年大队一级的“五·七中学”虽不大,但招收多个大队的农民子弟就读,而且教学点与所在大队的小学同在一个教学点,因此有小学五个班,初中两个班,算下来在校生也有两百来人。在校正式编制的公职教师有七八个,当地民办代课老师也有七八个。当年有许多从大城市里下放到农村的医师、教师,大城市里来的一医院或中学工作,从县城下放的教师许多人都要到大队一级工作。我父母就是从县城下放到大队的教师。虽然我是生长在干部家庭,但我的童年是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度过,平日的发小玩伴也是学校驻地的农家子弟。后来我又插队到农村,又后来成了恢复高考第一批考生,榜上有名后才离开农村。细算下来我在农村生活了整整八年。可以说我与黄长征先生的经历几乎相同,要有差异可能就是比黄先生虚长了几岁罢了。
因此,在读《梦里家山》时,作者笔下的一山一水、一村一寨、一草一木、一岁一月、一人一物深感亲切,而且会勾起我的童年记忆和对生活八年之久的那山那水,那村那寨和昔日发小玩伴的眷念。何况书中的故事中许多情节与我孩童时的打闹场景似乎同出一辙。黄长征笔下的:大宅院、看鸡、捡鸡粪、摸鱼捞虾、夏日飞萤、红花草、纸飞机、看电影、碾米机、高考、同桌的你等等,等等。都是我或者说是我们看见过的、经历过的、参与过的。那时我们“穷乐”,我们在阡陌红花中嬉戏,在田间沟渠里捉鱼,用青梅涩果誓言朦胧的义气。每每想来用时下一首流行歌曲来表达是最为帖切莫过的了:人生中最美的珍蒇,正是那些往日的时光。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身上穿着旧衣裳。...........《梦里家山》虽说是黄长征自传,我总觉得他也在写我,在写我们。或者说他在记录一个时代的农村少年儿童生活。毫无疑问,黄长征的新作是一部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的力作,它不同于大量的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为背景的“知青文学”“伤痕文学”那样凄美、激情、壮阔。而是用不同角度,用朦胧的少年感知去审视时年的现实社会。可以说《梦里家山》填补了时代文库的一个空缺。
作为一名读者,同时也是一名文学创作者来说,《梦里家山》如在以下两方面精益求精的话,作品会更加精彩、更加感人:
一是,作品是一部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写成的自传传记,是作者童年真实生活纪录。因此作者可以从“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跨越到“高于生活”的境界中去,作品中的故事,如父亲的“体育课”,母亲的棉鞋,姐姐的呵护,同桌的发小等等,可以大胆地浓墨重彩去讴歌,向读者呈现一幅幅更加触动心灵的时代场景。虽然现实主义的作品一般不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也较为隐蔽,但如何运用文学技巧去“隐而不蔽”地表达世界观,需要作者和我们文学创作者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