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的患者拿着CT片忧心忡忡地来问:“医生,医生,我拍的脑CT说有脑梗塞,该怎么办啊?”仔细询问,这些患者绝大多数并没有偏瘫、偏身麻木、言语不清等脑中风的常见症状,而CT报告却写着“腔隙性脑梗塞”。
你可能会问,我没有这些症状啊,真的是“脑梗塞”吗?如果真的是”腔隙性脑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呢?要马上吃药、打针么?
别着急,看看下面的文章,会详细的告诉你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1“腔隙性脑梗塞”是一个影像学概念,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直径15mm以内的小梗塞。
CT报告的“腔隙性脑梗塞”一定是脑梗塞吗?答案是:“并非完全是”。
CT由于分辨率和成像原理的限制,凡是X线通过低密度的组织都可能会呈现出“黑点”或者“暗点”。真正的腔隙性脑梗塞确实在CT上是“小黑点”,但有时候CT也会把组织间隙、血管间隙等结构或者病变误为“腔隙性脑梗塞”。
所以,建议找一位有经验的神经科医师咨询,结合临床,是否需要进一步行颅脑核磁共振(MRI)检查。MRI可以清晰地判断到底是不是真的“腔隙性脑梗塞”。
是什么原因引起呢?2如果MRI也判断真的是“腔隙性脑梗塞“,而你没有中风的症状(如偏瘫、偏身麻木、言语不清等),很可能是陈旧性的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塞。
虽然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里面相当常见(60岁以上大约20%),但这已经提示了,您实际上已经有过轻微中风了。只是由于病灶太小,或者发生在一些神经功能不是很重要的区域,才没有明显的症状。
这时,您就需要检查自己有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没有吸烟、肥胖、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或者无创动脉硬化检查,看看是否有动脉硬化的表现,如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等。
虽然这种“腔隙性脑梗塞”症状不明显,但是如果有明显的危险因素没有控制,脑CT片子上的“小黑点”日积月累,逐渐增多,可能会造成脑梗塞的反复发作,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能会造成血管性痴呆,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需要马上吃药、打针么?3如果做了检查没有发现上述这些明显的危险因素,可以继续观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暂时可以不用药,但是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多吃蔬菜等。
如果发现了一种以上的危险因素,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积极的治疗,尽可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如有高血压病需要控制好血压;糖尿病者需控制好血糖;高血脂者控制血脂水平。
同时,需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避免酗酒、适当运动、多吃蔬菜等。
如果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医生判断有较高的中风风险,还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或者他汀类降脂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如无明显的急性症状,并不需要打针。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文案神内小小欢排版
神内小小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