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
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动脉痉挛
疼痛、焦虑或其它刺激可能导致一过性动脉痉挛,此时即使穿刺针进入动脉腔管,仍可能无法完成采血。
若穿刺针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采血,待血流量渐增加后,再行抽血,避免反复穿刺: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热敷局部血管,待痉挛解除后再次进行动脉穿刺。
向患者耐心解释操作方法,协助其采取舒适的体位,帮助其放松心情,可降低动脉痉挛发生率。
2.血肿
动脉压力比静脉压力高,因此动脉穿刺部位更容易出现渗血或血肿。血肿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老年人动脉壁弹性组织减少,穿刺孔不易闭合),穿刺针头直径,是否接受抗凝治疗,有无严重抗凝障碍等有关。
血肿较小时,应密切观察肿胀范围有无增大。若肿胀逐渐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不予特殊处理,若肿胀程度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局部按压无效时,应给与加压包扎或医嘱处理。
3.血栓或栓塞
导管在动脉内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血管内膜受损,可能会发生血栓或栓塞,堵塞导管或血管。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与导管直径和插管时间程正相关,与动脉直径和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动脉和静脉中均有可能形成血栓,但动脉血拴后果相对比较严重。用于静脉穿刺的浅表静脉常具有足够的侧支循环,而动脉则不具备。因此选择动脉穿刺部位时,应优先考虑侧支循环良好,否则可能造成远端血栓和栓塞。
为预防血栓形成,应减少同一点穿刺的穿刺次数。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适中,应做到伤口既不渗血,动脉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以指腹仍有动脉搏动感为宜,若血栓形成,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4.感染
感染多由于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穿刺前应慎重选择血管,避开皮肤感染部位。穿刺是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范,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穿刺时如有污染立即更换穿刺工具。
对于留置动脉导管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导管。若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除并送检,拔出导管时,穿刺部位需严格消毒,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对于发生感染者,可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
5、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穿刺时,若患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可能会导致晕厥。应立即通知医生,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松开扣紧的衣物。
为预防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采血前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并抬高下肢,儿童可坐在成人膝上,由家长温柔的抱住,患者患儿的紧张,抗拒情绪。
6.留置动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导管脱落、血管痉挛、感染、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形成。为减少动脉留置针对动脉造成的损伤。建议动脉导管留置的时间最好不超过96小时,间断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应用动脉测压管是,维持肝素盐mmhg压力持续冲洗导管。局部有感染征像时,及时拔出导管。
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的要怎么忌口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