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3日是第七个“世界血栓日”,血栓性疾病如急性脑梗、急性心梗是我们老百姓都知道的疾病,治疗成功之后也可能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然而一旦腿上的血管发生了血栓堵塞,产生急性下肢缺血,也就是腿“梗”,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样也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危害。
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急症之一,它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被血流冲向远端,阻塞动脉血流,导致相应肢体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其起病急剧,病情发展迅速,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如若诊断和治疗延误,轻者肢体丧失,重者危及生命,需积极处理。
血栓的来源包括心源性(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炎症或者创伤),其他(医源性、肿瘤性、不明原因)。房颤是主要病因,原发病的积极治疗能预防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发生。
临床表现
急性动脉栓塞典型的症状表现为“5P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麻痹(Paralysis)、感觉异常(Paresthesia)、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Pulselessnes)。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栓塞的时间、部位、程度、继发性血栓多少,以前是否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引起动脉狭窄,以及侧支循环情况。单侧肢体发病多见,患侧肢体较对侧健康肢体缺血症状明显。
检验检查
1.实验室检查此病常需急诊处理,故常规应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项目。
2.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明确栓塞部位,CTA、MRA以及DSA都能为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若症状典型,既往有房颤、脑梗或者肢体动脉栓塞病史,可直接行介入或者外科治疗。
3.心电图、心脏超声明确有无房颤以及心脏栓子。
治疗原则
下肢主要动脉的栓塞,需要在肢体未出现坏死前尽早手术,以恢复肢体的血流,但要注意再灌注损伤,有时需作肢体肌筋膜切开减压术等。肢体各组织对急性缺血的耐受是有限度的,通常神经组织为3-5小时、肌肉6-8小时,皮肤8-10小时,超出耐受限度,机体组织将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如肢体已坏死,限期行截肢或截趾术;若无抗凝溶栓禁忌,入院后立即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可行:
1.外科治疗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血管内膜剥脱等;
2.介入微创治疗置管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
所谓置管溶栓就是将溶栓导管置于动脉闭塞段内进行局部溶栓治疗使溶栓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血栓。所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指通过血栓抽吸,球囊扩张以及必要时支架置入的方法对肢体动脉的血栓进行处理,尤其适应于既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合并新鲜血栓的治疗,包括血栓导致的急性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介入微创治疗与周围静脉输注溶栓药物相比,具有作用直接,用药量少,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与动脉取栓术等外科手术相比则具有避免麻醉和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创伤的优点,且可避免取栓导管反复拖拉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
中医院周围血管科自年8月起开展急性肢体缺血的救治工作,平均每年收治了大量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患者,挽救了其肢体,促进创面的血供以利于其愈合。专家提醒:日常应重视基础病的防治,定期检查下肢血管,减少因腿“梗”造成的不良后果。
供稿:王煜杰
编辑:方晓梅刘宇
了解更多推送文章,请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