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渗出体内过多水湿和通利小便的方药,叫做渗湿利水药,或渗湿利水方。在正常情况下,牲畜体内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由于脏腑机能正常,因而不致发生停留,如排出机能发生障碍,体内水分排出困难,就会发生水肿胀满、拉稀、尿赤、黄疸、小便不利等水湿停留在体内的病症。
本类方药多数味淡性平,具有淡渗的作用,可以通过利尿,排出体内过多水湿(利水消肿)和引起湿热下行(清利湿热),因而对上述表现的病症,都可应用。但这类方药不宜用于阴虚患畜,因阴虚患畜一般都缺乏津液,投服渗湿利水方药后,尿量增多,更易消耗津液。如必须使用时,宜配合补养药物。对重症和急症患畜,可同时配合逐水药以增强疗效。
(一)渗湿利水药
猪 苓
朱苓、地乌龙。
本品是多孔菌科生在竹根或枫树根旁的菌类植物,药用其干燥的菌块。
切片生用。
甘、淡,平。入肾、膀胱经。为利水除湿,消肿除满的主药;还能涩肠止泻。
膀胱蓄水不化,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肠鸣作泻。
猪苓配肉桂、干姜、泽泻、天仙子(猪苓散),治冷肠泄泻。表现鼻寒耳冷,小便短少,肠鸣如雷,大便如水,有时肚痛,口色淡而湿润,脉象沉迟。
马、牛20~60g,猪、羊9~18g。
无水湿者忌服。
①菌块含多水溶性聚糖化合物如猪苓聚糖Ⅰ等及含麦角固醇、生物素和粗蛋白等。②本品利尿作用比茯苓、木通、淡竹叶等还强。③本品药性偏凉,多用于有热像的水湿停留。④能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并能促进纳、氯、钾等电解质的排除而有利尿作用。⑤猪苓多聚糖有抗肿瘤作用。
茯 苓
云苓、赤茯苓、白茯苓、土茯苓。
本品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植物寄生在松树旁的一种真菌,因伏松根之下,凌乱不堪故名。干燥菌块供药用。产在云南者甚佳。抱松根而生的为茯神。
切成片状或小方块,生用或朱砂拌用。
甘、淡,平。入心、脾、胃、肺、肾经。为利脾湿之药,还能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消痰逐饮。
①猪苓、茯苓均为渗湿利水之药,但茯苓走气分,猪苓走血分,脾有湿用茯苓,胃有湿用猪苓,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故为通补之药。②茯苓有赤白之分,色白叫白茯苓,主渗寒湿,微有补性而专走气分;色赤叫赤茯苓,主渗湿热毫无补性兼入血分。土茯苓长于解毒。
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①茯苓配党参、白术、山药、猪苓、车前子、干姜、肉桂、肉豆蔻、陈皮、天仙子(加减参苓白术散),治脾虚泄泻。②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配伍,如五苓散,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③与柏子仁、酸枣仁、麦冬、阿胶等配和,用于躁动不安。
马、牛18~60g,猪、羊9~18g。
①含茯苓酶、糖类、麦角固醇及胆碱等。②利尿作用不及木通、猪苓,但有滋补之功,故多用于水肿兼寒或脾胃虚弱,此作用可能与所含有营养物质有关。③为了增强利尿功能,可加入桂枝或肉桂以通阳(即改善血液循环)。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⑤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⑥切断茯苓聚糖之链使成为茯苓次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的作用。
泽 泻
本品为泽泻科多年生草本,因其生于池泽浅水,功能止泻故名。根茎供药用。
生用、麸炒或盐水炒用。
甘,咸,寒。入肾、膀胱经。为利肾水、渗湿热兼消肿止泻的主药。
膀胱蓄水,肚腹胀满,小便不利,四肢浮肿,以及泻痢不止。
泽泻利水而不伤阴,故多用于阴虚津亏的患畜,如与健脾燥湿药同用,则标本兼治,效果更好。
①泽泻配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五苓散),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症。②与瞿麦、滑石、连翘、栀子等配合,用于膀胱湿热,淋浊尿血。③与归尾、草梢、木通、当归、车前子等配合,治马淋证。
马、牛18~45g,猪、羊9~15g。
肝肾虚而无湿热的忌用。用量过多则损眼目。
①含挥发性油(内含糠醛)、生物碱等。②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促进尿量、尿素和氯化物的排泄,特别对于肾脏有炎症时,利尿作用更为显著。③泽泻渗湿热,主要系指肾阴不足,虚火旺盛,如六味地黄丸中的泽泻浮火,间接补肾阴。可见本品不但对肾炎引起的水肿有利尿作用,而且对阴虚津亏引起的水肿(营养性浮肿),亦有利水消肿之功。
车前子
车前、蛤蟆衣、草称车前草。
本品是车前科多年生草本,因喜生道旁故名。干燥种子供药用,全草亦可入药。
生用、炒焦用、酒浸用或盐水炒用。全草生用。
甘,寒。入肝、肾、肺、小肠经。为利小肠及膀胱之水的主药。也能除湿止泻,清肝明目。
腹泻肠鸣,泻粪不止,小便不利,尿中带血,目赤肿痛以及黄疸等症。
此药性能同茯苓,如古人所指:“车前子利水道不损正气,与茯苓功用”。又如《药性赋》载:“凡利水之剂多损肝目,唯此能清肝及小肠热,湿热退而目清也”。
①车前子与当归、瞿麦、木通、滑石等配伍,如八正散,用于治热淋尿血、尿少尿涩。②与白术、茯苓、泽泻、苡仁等配合,用于泄泻。③与菊花、青箱子、决明子等配合,用于治目赤肿痛。
马、牛24~50g,猪、羊9~18g。
无湿及肾虚者禁用。
①种子含黏液质,主要成分为车前黏液A、车前子酸、琥珀酸、黏液质及少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B1。②车前子能增加尿量及促进尿素、尿酸及氯化钠的排除,有利尿作用。③车前子煎剂有兴奋分泌神经之功,故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④养阴明目,可能与所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1有关。⑤车前子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故对细菌性痢疾有效。⑥车前子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滑 石
滑石粉、化石。
本品是一种天然矿石,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如石,性滑利窍故名。
打碎称小块,叫块滑石,水飞者称飞滑石。
甘,寒。入胃、肾、膀胱经。为清热利湿兼利小便的主药。
暑湿炎天小便短赤,水肿胀满,烦渴喜饮,舌苔黄腻。
①滑石与木通、车前子、金钱草、海金沙等配合,用于尿赤色痛,排尿不利。②与甘草、黄芩、茵陈等配合,用于治暑湿烦渴,尿短赤。③与石膏、炉甘石、枯矾、冰片等配合外用,治湿疮及湿疹等。
马、牛20~45g,猪、羊6~18g。
无湿者及孕畜忌用。外用适量。
①含水合硅酸镁(氯化镁、矽酸),并含黏土、石灰等。②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既保护肠道黏膜又能消炎止泻,故对伤水作泻特别是湿热泻痢尤为适宜。外用有敛疮作用。③清利湿热为本品之特点,故对急性尿道炎、膀胱炎、结石等都可应用。
木 通
川木通、万年藤。
本品为木通科多年生落叶藤本,因有细孔,两头皆空故名。
剥去外皮,切片生用。
苦,寒。入心、肺、小肠、膀胱经,为利小肠湿热兼清心火之主药。有通经下乳之功用。
小便短赤,湿热黄疸,口舌生疮,产后乳汁不通等。
①本药为泻小肠湿热的要药。如《药性赋》载:“泻小肠火积而不散,利小便热闭而不通,泻小肠无他药可比,利小便与琥珀同功”。②木通、泽泻主泻心经实火,泽泻主泻肾经虚火。
①木通与竹叶、甘草、生地配伍,如导赤散,用于口舌生疮、尿短赤。②与瞿麦、车前子、萹蓄、栀子等配伍,如八正散,用于治水肿、尿频、尿少、尿涩痛。③与王不留行、牛膝、生地等配伍,用于乳汁不通。
马、牛15~45g,猪、羊6~15g。
表虚自汗者忌用。
①本品含木通甲素,即马兜铃酸,尚含有钙及鞣酸等。②利尿作用较猪苓为弱,但比淡竹叶为强,此种利尿作用与木通甲素有关。③钙和鞣酸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脏收缩加强。④木通性极苦寒,过服则损伤心肾之气。据动物实验,大量使用木通,可使心脏跳动停止。⑤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杆菌、多种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
通 草
通脱木、白通草。
本品是五加科多年生灌木,因形状如草,功专通利故名。茎髓供药用。
原药生用。
甘、淡,寒。入脾、胃经。为渗透水湿和通乳之药。
轻度小便不利或乳汁闭塞不通。
①本品为利水而不伤阴之药,但力量较小。②通草、木通都为利水之药,但通草甘淡入气分,清心与小肠之火而治小便短赤。
①通草与桔梗、瞿麦、柴胡、木通、连翘等配伍,如通草汤,用于湿热尿赤、尿少尿涩、水肿。②与木通、王不留行、赤芍等配合,用于治乳汁不通。
马、牛15~30g,猪、羊3~9g。
无湿热及孕畜忌用。
①茎髓含肌醇、多聚戊糖、多聚甲基戊糖、果糖、乳酸、果胶及维生素A等。②除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外,清热、利尿作用与木通相似而力量较弱。
瞿 麦
巨麦、瞿麦草、瞿麦穗。
本品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其穗似麦,全草入药。
原药切碎生用。
苦,寒。入心、肾、小肠经。有利水通淋,破血通经之功用。
小便短赤,尿血,便血等症。
①瞿麦与滑石、生地、栀子、苦参、泽泻等配合,用于热淋尿涩、尿少水肿。②与益母草、桃仁、牛膝、香附子等配合,用于胎衣或死胎不下。
马、牛15~45g,猪、羊3~12g。
孕畜忌用。
①全草含皂甙,含维生素A类物质。花含挥发油。②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使氯化钠的排除量增多,对于尿道炎、膀胱炎引起的尿血、尿频有很好的效果。③能兴奋肠管,促使肠道蠕动加强。④实验证明,煎剂对离体蛙心、兔心有抑制作用。
萹 蓄
本品为蓼科一年生草本,干燥茎供药用。
切片生用。
苦,平,微寒。入胃、膀胱经,为清湿热,利小便之药。
小便短赤,尿血等症。
瞿麦、萹蓄都治小便短赤,尿血等症,瞿麦、萹蓄皆可去湿热,利小便,但瞿麦偏治热重于湿,尿中带血,萹蓄偏治湿重于热,小便短少而浑浊。
①萹蓄配瞿麦、栀子、大黄、滑石、木通、车前、生草梢(八正散)。治小便不利,尿中带血,脉象洪数之症。②与木通、瞿麦、滑石等配合,用于膀胱湿热、尿短赤。③与茵陈、栀子等配合,用于湿热黄疸。④与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煎汤内服或外洗,用于治皮肤湿疹。
马、牛20~60g,猪、羊6~12g。
无湿热者及胎前产后忌服。外用适量。
①含萹蓄甙、大黄素及钾盐。②有显著利尿作用,对于尿结石、尿道炎有效。③使子宫张力增大,可作为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药。④水和醇提取液有降压作用,能加速血液凝固。⑤外用有收敛作用。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地肤子
铁扫帚、千头草。
本品为藜科一年生草本,因去皮肤湿热如同扫地,攻专效著故名。药用其成熟果实。
采取成熟果实,晒干生用。
辛、苦,寒。入肾、膀胱经,为清理皮肤湿热以及疮疡外洗之药。逐水通利小便。外用止痒。
湿疹,疥癣,皮肤瘙痒,小便不利等症。
①地肤子与黄柏、猪苓、瞿麦等配合,用于治热淋涩痛、尿不利。②与白鲜皮、黄柏、滑石等配合,用于皮肤瘙痒、湿疹。③与金银花、荆芥、连翘、赤芍、归尾等配合,用于治热毒生癞。
马、牛15~45g,猪、羊6~12g。
①主要成分为皂甙及维生素A类物质。②有利尿兼去皮肤湿热如湿疹瘙痒等作用。③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④煎剂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薏苡仁
薏仁、苡米、米仁。
本品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药用干燥子仁。
生用或炒用。
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生用能渗湿利水,炒用能健脾燥湿,还有排脓生肌和舒筋止痛之功。
脾湿不化,脾虚作泻,消化不良,乳痛,肺痛,疮黄肿痛等。
①茯苓、薏苡仁都有健脾、利水、止泻的作用,但茯苓的渗湿偏于排湿于外,健脾利湿强;薏苡仁的渗湿偏于化湿于内,健脾力强,且有排脓、舒筋之功。②薏苡仁、地肤子虽同为祛湿之药,但薏苡仁为健脾渗湿于内,用于脾胃湿寒;地肤子为除湿洗疮于外,用于皮肤湿痒。
①薏苡仁配杏仁、蒄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三仁汤),治湿热初起,胃呆纳少,舌苔黄腻,精神倦怠之症。②与茯苓、白术等配合,用于脾虚泄泻。③与防己、秦艽等配合,用于治风湿热痹。④与芦根、桃仁等配合,用于治肺痈。
马、牛30~60g,猪、羊9~24g。
①含薏苡仁油,薏苡仁脂、维生素B1等。②薏苡仁油能解除肌肉痉挛,故可用于肌肉风湿。③含维生素B1,有健脾止泻之功。
海金砂
本品为海金砂料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孢子质细色如海底之黄砂故名。干燥的孢子入药。
生用。
甘、咸,寒。入小肠、膀胱经。为清利小便,消除砂石结于膀胱或尿道之药。
小便不利,膀胱或尿道结石,也可用于尿血等症。
①海金砂与滑石、石韦、甘草、麦冬、赤芍等配伍,如海金砂散,用于热淋、砂石淋。②与穿山甲、滑石、大戟等配合,用于胎衣不下。
马、牛15~45g,猪、羊6~12g。
无湿热者慎用。
①孢子含脂肪、海金砂素等。②有清热利尿之功,对于热淋(急性尿道炎)、石淋(尿结石)、小便不利有效。③海金砂藤的利尿作用与本品相似,并尚有治风湿痹痛的作用。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金钱草
本品为蝶形花科多年生草本,因叶圆形,药用其草故名。全草入药。
全草洗净,鲜用或阴干备用。
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为化石通淋,清热消肿的主药,还有消疮肿毒之功用。
各种尿石症(如肾、膀胱、尿道结石)、胆结石、黄疸、水肿等症。鲜品捣碎外敷疮黄肿毒。
因尿石症引起的黄疸、水肿,本品有较好的疗效。
①金钱草与茵陈、栀子等配合,用于湿热黄疸。②与海金砂、石韦等配合,用于淋浊、砂石淋、水肿。③单用可内服或用鲜品捣汁外敷患部用于治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马、牛60~g,猪、羊15~60g。鲜品:马、牛~g,猪、羊90~g。
①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鞣质等。②使肝及胆管内的内压增高,胆汁分泌增多,并能使胆道括约肌松弛而排出胆汁。③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煎剂可能有尿液变为酸性的作用,而使碱性环境中的结石溶解。④本品对饮结石症引起的黄疸、水肿、排尿困难,单用四川产的大金钱草内服,有较好效果。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渗湿利水药归纳简表
img17
(二)渗湿利水方
1.利水消肿方。
五苓散(出《伤寒论》)
猪苓60g、茯苓45g、泽泻30g、白术45g、桂枝30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渗湿利水,健脾燥湿。
膀胱停水,小便不利。
本方为散膀胱蓄水之主方。方中泽泻、二苓甘淡渗脾水,更以泽泻咸寒,利肾水,二苓甘淡渗脾水,更以白术健脾燥湿以输水(益土所以能制水),桂枝蒸动膀胱气化以行水。泽泻得二苓则下降利水之力足,白术得桂枝则上升通阳之效捷,诸药配合,为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之良方。下焦寒甚者,可用肉桂易桂枝更妥。
本方加平胃散(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名胃苓散,既利水又助白术的燥湿,治寒湿作泻,小便不利。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功偏渗利,适用于湿证而有热像者。四苓散加茵陈,名茵陈四苓散,为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着。
五皮饮(出《中藏经》)
桑白皮45g、生姜皮30g、茯苓皮60g、大腹皮30g、陈皮24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化湿利水,行气消肿。
皮下水肿,如腹下水肿(锅底黄)、胸前水肿(胸黄等症。
本方宗皮能达皮而治皮肤腠理水肿之方。方中桑白皮泻肺气以利水,生姜皮辛散水邪以去上部之水,茯苓皮为引中焦脾胃之水,大腹皮下行皮下之水,更用陈皮理气和中,药皆五皮,故名五皮饮。凡水湿停于皮下腠理之间马g用本方治疗,但临症使用,还须对症加减。
温阳利水汤
熟附子24g、生姜24g、茯苓45g、炒白术30g、白芍30g。
水煎。附子先下滚十沸再下他药。马一次投服,或为末灌服。
温阳利水。
肾阳虚所致的水肿,尿少。四肢沉重,肠鸣腹泻,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水肿均可应用。
方中熟附子温补肾阳,化水消肿;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白芍敛阴。合为温肾散寒,健脾利水之剂。严重者尚可结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经验方)
猪苓45g、茯苓45g、泽泻30g、白术30g、桂枝24g、茵陈60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清热利湿,退胆除黄。
湿滞黄疸,口眼色黄,胃呆纳少,小便短少。
茵陈五苓散使以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加茵陈组成,为治湿滞黄疸,胃纳不佳,小便不利而兼寒的方剂,方中以茵陈清化湿热,专治黄疸;二苓淡渗水湿,通利水道;更以泽泻咸寒利肾水而消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促使膀胱气化,使水湿去而黄疸消,气行化则水自利;二苓得泻则下降利水力足;白术得桂枝则上升通阳之效捷。如寒重时可酌加附子、肉桂之类以温化寒湿;热重时酌加黄芩、黄柏、黄连、栀子之类清化湿热。
八正散(出《局方》)
瞿麦30g、萹蓄30g、栀子30g、大黄45g、滑石45g、木通30g、车前子45g、生草梢15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小便不利,或尿中带血,脉象洪数。
本方治湿热下注,膀胱结热所致的小便不利,尿中带血。方中瞿麦、萹蓄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栀子、大黄苦寒泻火,助清湿热;滑石、木通、车前子通利水道,生草梢引药于小便,如内热较重,方中酌加知母、黄柏清化湿热,其效更著。
三仁汤(出《温病条辨》)
杏仁30g、白蒄仁30g、厚朴24g、半夏24g、薏苡仁30g、通草24g、飞滑石45g、竹叶15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清利湿热,利水和中。
湿热初起,胃呆纳少,舌苔黄腻,精神倦怠。
本方所治为脾胃湿滞不化,三焦郁而化热,故方中以杏仁开发上焦之气以化湿;蒄仁、厚朴、半夏辛散中焦之气以渗湿;薏仁、通草、滑石淡渗下焦之水以利湿;更以竹叶清宣通利引湿下引。诸药相合,以治疗湿温初起,湿热交炽最难治疗,如以辛散燥湿之品,则湿虽去而热仍炽;如以苦寒清热之品,则热去而湿存;只宜以淡渗利湿之品,使湿热分消,病方可愈。
滑石散(出《元亨疗马集》)
滑石60g、泽泻30g、灯芯少许、茵陈60g、知母30g、黄柏(酒炒)45g、猪苓60g、瞿麦24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或煎汤灌服。马一次量。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湿热积注下焦,小便短赤或淋漓,蹲腰踏地,起卧不安。
小便短赤或淋漓原因较多,而本方主要治湿热下注于肾和膀胱而成的小便不利之症。方中以滑石、茵陈清利湿热,知母、黄柏助清湿热;泽泻、猪苓渗湿利尿,助滑石、茵陈之利湿;更以灯芯、瞿麦二味疏通尿道,引药下行。
清热渗湿汤(经验方)
板蓝根30g、连翘30g、生地30g、赤芍药24g、菊花21g、淡竹叶15g、栀子30g、川柏皮24g、茯苓皮30g、五加皮24g、芦根18g、灯芯少许。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牛一次灌服。
清热凉血,渗湿解毒。
湿热疮毒,皮肤瘙痒等。
本病主要为湿热化毒所致,因此,应清热凉血,渗湿解毒。方中以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赤芍药清热凉血;更以菊花、淡竹叶清散热邪;栀子泻三焦火;川柏皮、茯苓皮、五加皮淡渗水湿,以皮达皮,使药到病处;又因热盛伤津,故以芦根、灯芯清火而生津液。故凡因湿度引起的疮毒、瘙痒皆可随证加减使用。
加味茵陈散(经验方)
茵陈45g、栀子24g、黄芩30g、白术24g、茯苓30g、泽泻24g、滑石24g、郁金24g、柴胡30g、青皮24g、白芍30g、龙胆草30g、枳壳24g、大黄21g、甘草15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
清热利湿,退疸除黄。
湿热黄疸。
本方系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加味而成。方中以苦寒的茵陈清热化湿以退黄;以栀子、黄芩清热燥湿以除热;又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以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滑石通利水道以利湿,使湿邪由小便排出;但因湿热互结,郁而不化,故以郁金、柴胡、青皮、白芍、龙胆草解郁清热,这也正如古人所指,“发黄当从郁治,凡物不郁则不黄”。此外,为了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又因枳壳理气宽胸,大黄通腑利便,使湿热由大便排出,此为釜底抽薪之法。最后以甘草一味,和解诸药。以发挥同心协力,功专效著之功。
如为阴黄,则以温化寒湿,退疸除黄为治则。可在原方中祛寒的栀子、黄芩、大黄,另加附子30g、肉桂30g、干姜30g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