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一、疾病概念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他处脱落的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至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该动脉供血障碍,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的40%~50%。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故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有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左心房血栓形成、主动脉动脉硬化、肿瘤等。其发病急骤,初期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发生肠坏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后,病死率极高。
二、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应及时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并及早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肠系膜动脉切开取栓术,肠系膜动脉旁路移植术;腔内介入方法包括血栓抽吸术、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成形术等。一旦确诊有肠管坏死,应立即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三、护理措施
(一)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监测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尿量,注意患者有无因肠管大量炎性渗液进入腹腔而引起的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早期休克现象,并及时采取措施。
2.腹部体征的观察观察腹部疼痛进展情况,注意肠鸣音、排便、排气频率,严格定期查体,观察患者有无压痛、反跳痛情况以辨别有无肠管坏死可能。
3.禁食水,胃肠减压,加强肠外营养支持。
(二)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1.体位与活动腔内治疗者穿刺侧肢体制动6~8h,局部加压包扎,卧床24h。留置溶栓导管的病人,穿刺侧肢体轻度屈曲外展。遵医嘱泵入溶栓药物和扩血管药物。卧床期间每1~2h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并指导患者非穿刺肢体主动屈跨、屈膝运动,双侧肢体做足部背伸、屈跖运动。预防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营养与饮食指导留置溶栓导管患者,确定肠管无坏死前,均给予留置胃肠减压,以缓解腹胀情况,在此期间给予患者完全肠外营养。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给予流质饮食,少量多餐。3天后改为半流质饮食,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如:米粥、山药泥等,保护肠道粘膜,减轻腹泻。
3.腹痛、腹胀和肠蠕动的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腹痛症状是否得到改善,听诊肠鸣音有无恢复和正常,腹部叩诊了解腹腔积气等。
4.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渗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便血。
5.外科手术患者执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肠坏死的患者术后仍有持续性腹痛并伴腹膜炎症状;应注意血常规中血象变化。术后血栓复发者一般于术后3~4d出现腹痛,症状与术前相似。患者术后伴有腹泻,为肠管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组织损害和功能紊乱所致,可达每日10余次,3周后逐渐缓解;观察患者大便次数、量、性质、颜色,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并补充体液。
2.有心脏病既往史的病人,持续剧烈的疼痛可诱发心脏病的发作,给予持续心电、血压、心率、氧饱和度检测,在应用血管扩张剂时,严格控制药物的输入速度、浓度。遵医嘱应用药物控制高血压病人血压及糖尿病病人血糖。
(四)出院指导
出院患者3月内仍应少量多餐,并始终坚持低脂饮食。患者出院后口服华法令6~12月,每隔1周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A)、国际标准比率(INR),结果控制在A(30~40%)、INR(2~3);之后改服阿司匹林,终生服用。服药期间,教会患者观察牙龈、皮肤、黏膜及大便有无出血,遇到腹痛等状况及时就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