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近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正处于下降曲线上。目前,房颤导管消融术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刘刚教授:目前,房颤的导管消融已经成为持续性房颤,包括阵发性阵发性房颤的一类的适应症,因此做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越来越多,房颤导管消融术已经问世20多年,虽然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小于1%,仍应尽力找到合适的预防或解决方法。并发症大致分几类:(1)心脏穿孔造成的心脏压塞;(2)血栓和出血;(3)消融相关的肺静脉狭窄;(4)左房食管瘘,危害性较大,因此熟悉并发症的成因、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方法极为重要。(5)血管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的血肿、动静脉瘘、做冰球囊消融时的一过性膈神经损伤等。这些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是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穿孔、左房食管瘘等随着器械的改善、流程的合理、经验的丰富,发生率越来越小。
导报:请您谈一谈房颤导管消融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是什么?在操作中应该如何避免?发生该如何处理?
刘刚教授:不同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原因不同,有些并发症与导管操作的粗暴、患者心脏解剖的异常、经验的不足等都有关系。其中,比较常见和消融有关并发症,比如房间隔穿刺,在做穿刺时遇到有些患者心脏左房较大伴有心率衰竭,首先临床医师必须熟悉患者心脏的解剖,术前,可以做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左心房的大小,同时可做CT检查了解左心房的的结构,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做过心脏手术,我们要与外科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
其次,和临床相关的并发症,比如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在导管的放电时,能量、压力、深度等操作技术要求,要对刚开始操作的术者进行相应的规范培训,在流程和规范的指导下再进行操作。目前,也有相应的措施,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让初学者首先在模拟器上进行房间隔的穿刺,使初学者在实践中积累初步的经验。除此之外,在操作的时候,尽量使用最新、最安全的设备和器械,比如在房颤的消融时,为了避免消融的过深,操作力度过大,临床研发了压力导管,它能够实时的监测导管的方向和压力,从而可以避免操作力度过大。
导报:请您谈一谈房颤消融术中抗凝治疗的策略?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请您谈一谈吲哚布芬抗凝的临床体会?
刘刚教授:在并发症处理中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包括药物治疗。在左房操作时,患者动脉系统形成的血栓脱落后会造成脑梗塞以及各个脏器的栓塞,对于患者造成非常大的损伤,因此,术中要严密监测患者凝血的功能。在此过程中,常采用的措施,常规的有肝素盐水的灌注等。在房颤射频消融中,要应用抑制血栓的药物,常规的药物是华法林,但是对于老年患者和对出血的风险较高、肾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也可以用吲哚布芬进行替代治疗。吲哚布芬更具有医学经济学效应,尤其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的治疗后,和华法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更低,经济又安全。有部分患者可以使用吲哚布芬,但目前和华法林尚缺乏大规模的头对头试验。因此,在此基础上,临床医师应该积累经验,寻找更更多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的研究证据,来支持这些新药经济和安全的使用。
刘刚教授
医院心内科主任、副院长
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律学会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心脏健康教育联盟常委,河北省心脏健康教育联盟主委,石家庄市医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理事会理事,河北省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河北省中老年保健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医院心内科博士后,医院心内科访问学者。现任医院心内科主任、副院长。
长期在心血管内科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在起搏电生理、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诊断介入及药物治疗方面,诊断准确率、治愈率高,得到省内外同行公认。
在心内科专业水平提升方面,倡导心脏健康教育。近三年在河北省牵头组织继续教育和义诊多场,帮助省内40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技术,成功组办多届国内外心脑健康教育及学术会议。
在科研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发表多篇论文及和临床著作,提出了改进心脏疾病治疗的新观点、新方法。曾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1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SCI收录论文8篇,参编著作11部。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厅级科研奖10余项;培养硕士生研究生20余人。
推荐阅读
杨清教授: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原则及新理念
李拥军教授: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与对策
唐熠达教授: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对策
高传玉教授: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变的诊疗和用药策略
导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