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之发现八题,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pf/bdfyy/
终于走进了因疫情而耽搁了些许时日的《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展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何谓越窑?越窑之“越”,可不是“南越”,或许可以理解为东越,春秋战国时的吴越之地,唐代设越州,故窑场称“越州窑”,简称“越窑”。瓷器发明在中国,中国最先烧出成熟瓷器的是越窑。慈溪上林湖越窑是唐末五代越窑烧造中心。何谓青瓷?感觉之“青”:

定义之“青”:

青瓷、白瓷、黑瓷被称为陶瓷界三大巨头,它们的着色剂都是氧化铁,氧化铁的含量决定了它们的不同色泽。

瓷器,中国之荣耀;刷博物馆,陶瓷展厅我之必入。瓷器之博大精深,常看常新,常有新发现,《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也不例外。

一、瓷钟,不怕敲碎吗?

钟是用来敲的,瓷有易碎的特点,瓷钟,不怕敲碎吗?

或许,是冥器?

二、唾盂缘起

唾盂(壶),就是现代的痰盂。

40多年前在公共场所还能见到,大概由于洗手间的普及,现在极少见了。

一直觉得唾盂在古代是奢侈品,多用于漱口;《发现越窑》给出了另一个解读:六朝士人行为放纵、饮酒无度,导致喉部不适而多痰,专门用于吐痰的唾壶便应运而生。

三、瓷罐上的墓志

印象中的墓志都是在石碑上的,第一次发现还有刻烧在瓷罐上的。

墓志源于东汉,主要记载逝者的姓名、家世、生平事迹等,刻于石、砖上,放于墓室之中,起到标识墓地,防止陵谷迁变的作用。

唐五代时期,上林湖地区民众利用当地发达的制瓷技术,就地取材,烧制出质地特殊、形制各异的瓷墓志。

瓷墓志上题刻的文字凸显了他们对身后事的精心安排。其中记载的墓地四至、买卖详情、棺位走向,为我们了解当地葬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玉璧底碗

碗底,听到最多的是“圈足”,就是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我们现在用的碗基本都有圈足。玉璧底的碗是第一次知道。

玉璧底碗是唐代越窑的典型器,以碗底呈玉璧形为主要特征,中心内凹,足圈较宽。遗憾的是,展品摆放未展示碗底风光。网上查到的玉璧底是这样的:

唐代玉璧底碗出现的原因不得而知,有人猜测是审美观念以及人的生活习惯的变化。唐代中晚期之后,家具逐渐从以前的低矮型往高发展,特别是桌子和椅子逐渐普及,人们在进餐的时候,可以坐在椅子上,这样就有可能移动碗盘,这时发现平底的碗盘是那么的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的灵动和变化,另外,人们发现想拿着碗和盘移动时,手居然无从着力,于是,就有工匠想到了在平底足中间用竹刀或者其它工具转一下,就出来一个玉璧底了。

《发现越窑》展上还有玉环底碗,覆置,一目了然。

玉环底碗或是玉璧底碗向圈足发展过程中的一环。

五、瓷灯盏:今天你加油了吗?

油灯是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

以前见过的青瓷灯是这样的:

南朝青釉灯,广东省博物馆藏

碗内盛油,鸟首状突起为灯芯燃烧处。

下图《发现越窑》展示的油灯:

器形似碗又似碟,内有一小半环扣,小半环扣应为灯芯搭放处吧,具体怎么用,我还有些困惑。

油灯的发展,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省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

醉里挑灯看剑、挑灯夜战中的“挑灯”,就是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更亮。

现在常说的“加油”一词的由来,据说跟油灯有关呢。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父亲张瑛,为官三十余载,最为重视教育事业,每到午夜交更时分,他都会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灯油,并且送上鼓励,后来人们在鼓励别人时就说“加油”。

六、韩瓶——英雄之瓶

古瓷瓶的造型很多,常见的有梅瓶、玉壸春瓶、蒜头瓶……韩瓶,没听说过。

不是来自韩国的瓶子,也不是姓韩的人发明瓶形,

七、鸡首壶中的战斗机

见到鸡首壶,倍感亲切,

因为之前在粤博陶瓷展厅已经熟识了两件鸡首壶,一件是西晋的,一件是东晋的。

西晋鸡首壶头尾没有实用性,

东晋鸡首壶鸡头具有“流”的作用,

鸡尾变成了执。

而南朝的鸡首壶是这样的:《发现越窑》展上的东晋鸡首壶体量比粤博展出的东晋鸡首壶肥硕。我一直认同下面文字对鸡首壶的内涵的解读:但在《发现越窑》展的鸡首壶说明上,我发现还有一种文化内涵。

什么叫“鸡卜鸟占”?

原来,上古时期,鸡与鸟被视为同类,野生为鸟,家养为鸡。鸟类具有展翅高飞的自然属性,原始先民将它看作能够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成为一种共识。南越国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上的羽人,或可也是这种共识的延伸?

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一文中,通过对甲骨文材料和后世古文献资料的分析,最终总结出:“巫师所用的一些道具和法器,有若干是知道的:山、树、鸟、动物、占卜、仪式和法器、酒(与药物)和饮食舞乐。”

鸟类的巫术文化特色在盛产青瓷器的古越大地,历史悠久,长盛不衰,距今约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刻双鸟纹骨匕柄和圆雕鸟形象牙匕等史前艺术品,昭示着原始人对鸟类的特殊情感。

河姆渡圆雕鸟形象牙匕,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浙江博物馆藏

公元前年至年古越地区流行的“鸟虫书”,以篆书为基础,在每一个文字的字头绘有鸟首,其他部位配以鸟身、鸟尾装饰。

在古越民族中,普遍流行“鸡卜鸟占”的习俗,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是时,南越既灭,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词,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

鸡卜法一般有鸡头卜、鸡舌骨卜、鸡肝卜、股骨卜、鸡爪卜、翅膀卜等种种。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鸡卜法,用鸡一、狗二、生祝愿迄,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是则凶,今岭南犹(行)此法也。”

这一传统习俗至今还在百越后代民族中流传。

台湾阿里山曹族(属高山族)人在进行狩猎的前一天,先把所有狩猎者集中于部落会所,由一位年长者负责指挥在当夜先行梦卜,梦吉时翌晨在社举行鸟占,听山雀的鸣声及飞来的方向以决定吉凶,占得吉兆后方公布号令,团体出发。

侗族的鸡卜活动,往往由小孩用针在鸡颈骨上扎(或扯拔鸡腿而视其骨),以预卜来年的丰歉吉凶。

在这些民风、民俗的影响下,青瓷器中出现较为普遍的以鸡为创作题材的鸡首壶、鸡头罐等器具,便顺理成章了。

在查询“鸡卜鸟占”资料的过程中,意外牵出一只鸡首壶中的“战斗机”:

这是余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整体造型十分罕见。

口沿部位塑一黄鼬形提梁柄,黄鼬四足撑住口沿,前肢弯曲,后肢伸直,全身饰人字形篦点纹,正吐着舌头双目圆睁瞪着前方的鸡首。

鸡首肥大,张嘴、高冠、鸡髯下垂;鸡首和鸡尾处各贴塑一胡人。

黄鼬就是黄鼠狼,鸡的天敌,加上胡人,这是要表达什么?超现实魔幻主义?太神秘了。

如此风格迥异的鸡头壶,在国内同时期的同类鸡首壶中未见第二件,堪称精品。

《发现越窑》东晋鸡首壶前还有一壶,有鸡首壶之形,却非鸡首。八、广州竟有秘色瓷“秘色”一词来源于民间热衷茶事、喜爱越窑茶具的文人雅士。“秘色”有说指“神秘的颜色”,亦有说指“用于贡奉的品类”。千百年来,人们对“秘色瓷”究竟何样,众说纷纭。直到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被其内衣物帐记为“瓷秘色”的13件青瓷,才使人们能将秘色瓷与实物对应,并一睹秘色瓷的真容。因此,我一直觉得见到秘色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今年4月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后,专为其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写了一篇小文。《发现越窑》展让我发现:广州竟然也有秘色瓷!

南越王宫博物馆藏

南越国宫署遗址,既是西汉南越国都城王宫所在地,也是五代十国南汉国宫城核心区。近年来,在遗址内先后发掘出南汉王宫的池苑、宫殿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器,其中就有越窑秘色瓷,个别还刻写有文字款识。

南汉虽然偏居岭南,但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十分重视与周边地区政权的交往与联系。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秘色瓷应是南汉与吴越两国交往过程中,吴越国馈赠给南汉皇帝的礼品。

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可能是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产品,它创造性地使用了瓷质匣钵,使得秘色瓷在受热膨胀、冷却收缩时与匣钵保持一-致。同时,使用釉涂封匣钵的接口,使匣钵内的空气在熔融状态下排出,冷却时接口处的釉凝结,保证匣钵内的瓷器始终处于还原气氛中,从而烧出青绿秘色。参考资料: 《浅议六朝青瓷鸡首壶的文化内涵》《造型奇特的鸡首壶全国找不出第二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czz/2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