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通常采用Y型支架。与之类似,被称为“对吻/双管”(kissing/double-barrel,KDB)的支架构造通常应用在主动脉分叉处。对KDB支架在主动脉疾病中的研究表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随支架对横截面的几何形状而变化,而该几何形状是每个支架径向抗压强度的函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介入放射科的M.TravisCaton等使用平板计算机断层扫描(FPCT)技术评估基底动脉瘤体外模型中颅内支架在横截面上的几何形状,研究结果发表在年5月的《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
背景和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AC)是一种用于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成熟技术。对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栓塞,可以采用KDB技术,也可采用Y型支架技术。KDB技术中需要使用2个支架,并使支架的近端节段在载瘤血管内平行排列,远端节段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分支血管。这消除了传统Y型支架所要求的需要穿过第一个支架空隙,并且为后续的弹簧圈栓塞提供了牢固的脚手架支撑。尽管在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治疗中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但典型的使用场景是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中长期随访数据的分析证实在不同人群中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KDB技术最初采用同型支架组合(例如,相同支架的成对展开)。为了解决动脉瘤瘤颈、takeoff角和载瘤血管/分支血管几何形状的先天性不对称问题,一些研究者成功地使用了混合(异型)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Y-SAC)方法,应用具有不同特性的支架最大程度地实现动脉瘤闭塞,同时保留正常血流。最近的研究也证明了编织支架在Y-SAC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混合支架组合所提供的灵活性极大地增加了可治疗动脉瘤的几何形状范围。几项体外研究已经研究了冠状动脉和主动脉重建中Y型支架的几何结构,但对于颅内血管中支架-支架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Kono和Terada的研究表明,Y-SAC可诱导瘤颈处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并作为血栓形成的催化剂促进血流重建。然而,Y型支架与主动脉疾病中较低的长期载瘤动脉通畅率有关,这可能是由于血液动力学和内皮生物学变化所致。颅内动脉中Y型支架的支架-支架构型对于血管长期通畅、血栓栓塞风险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具有重要意义。Krischek和Cho等的研究强调了当代颅内支架物理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异性和异质性;因此,在缺乏实验数据的条件下预估支架-支架构型具有挑战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硅胶模型中定义支架组合横截面的几何形状。材料和方法支架类型和特性研究了五种不同的市售自膨支架:Enterprise1和Enterprise2(CodmanNeuro,Raynham,Massachusetts,USA),LVISJr.和LVISBlue(Micro-Vention,Inc.,AlisoViejo,California,USA),NeuroformAtlas(StrykerNeurovascular,Fremont,California,USA)。表1总结了支架特性。上述支架中3个是激光雕刻支架(NeuroformAtlas,Enterprise1,Enterprise2),另外2个是编织支架(LVISBlue,LVISJr.)。表1.支架特性硅胶模型使用3D-CTA的数据应用3D打印制作刚性硅胶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模型,该数据来自接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患者(补充表1)。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模型包括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段,瘤颈(8.9mm)累及大脑后动脉P1段的起始部(分支血管1和2)。分支血管1起始部直径为2.7mm,分支血管2为2.35mm。由于瘤颈的累及,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发出点变得不对称。载瘤血管(基底动脉)的内径为3.9mm。动脉瘤模型固定在长方形盒子上,基底动脉干接有双向旋塞阀,允许输注盐水以模拟血流流动。补充图1.基于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动脉瘤CTA数据来源的硅胶宽颈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模型照片。动脉瘤颈部累积双侧P1段,分支血管1(直箭头)和分支血管2(弯曲箭头)。支架释放,几何学评估、分析每对支架通过超选定位在P1段内的2个微导管(ProwlerPlus;CodmanNeuro)进行释放,微导管由基底动脉下段中的引导导管(NeuronMAX;Penumbra,Inc.,Alameda,California,USA)提供支撑。按照制造商的说明释放支架(支架A=右,支架B1=左)。进行平板断层扫描(Flat-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