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发病原因是由于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物质,大多数是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然后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进而诱发心梗、猝死。那么,哪些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呢?
五类人易得动脉粥样硬化
1、高血压患者
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中风则约4倍。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室内室外温差大,心血管病患者不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侵袭,就可能加重病情。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3、吸烟者
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
4、缺乏运动者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助身体将多余的胆固醇从胆道与肠道中排出体外,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此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肌肉比重增加,从而减轻体重。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患动脉粥状硬化。
5、肥胖患者
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几率也较高,因而会增加动脉粥状硬化的风险。同时,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阻抵抗症候群等。
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
1、头脑不舒服
经常觉得头发沉、发闷头部有紧箍和压迫感,头晕、头痛,常伴有耳鸣,视物不清。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严重的妨碍思考、影响工作,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症状。
2、记忆减退
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颇令人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3、情感异常、失眠
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激动、发脾气、忧伤、情绪波动大,性格反常表现为热情变淡漠、慷慨变吝啬、整洁变散漫。还有些病人可出现焦虑、抑郁或恐惧等情感障碍。心悸、失眠较常见,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肢体麻木
常见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若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医院就诊,预防中风发生。
5、步态变化
步态慌张,小碎步,走路及转身缓慢、僵硬或不稳。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伐小而身体前冲。
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动脉硬化发展缓慢、隐匿,可以长期无任何症状,因此在早期,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据研究发现,一般人在20岁左右,即可开始有脑动脉弹性逐渐减退的趋势,40岁以后逐渐明显,50岁以后会出现早期症状。为了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早期发生动脉硬化,最好从儿童时期起就要开始预防,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
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2、合理饮食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3、体力活动
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4、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比如使用天然无副作用的白桦茸。白桦茸是一种寄生于桦树的药用真菌,有“西伯利亚灵芝”之称,属于俄罗斯的民间古方,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多糖体、真菌多肽、桦褐孔菌素、桦褐孔菌醇、多种抗氧化三萜类化合物、有机硒等超过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清脂降压等功效。
研究发现,白桦茸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清除色斑,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三萜类物质可调节血压,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而总黄酮类能够加快氧化血红细胞的生成,加快脂代谢,降血脂。
欲知产品更多详情请拨打--或-!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