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器械的发展,完全腔内重建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将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策略。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医院血管外科的郭伟教授就完全腔内重建内脏动脉分支血管的技术作了精彩的演讲。
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临床应用已有近30年的历程,器械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使这项技术的适应证已逐步扩展至重建内脏动脉。需要重建内脏动脉的主动脉疾病有近端短瘤颈的主动脉瘤、近肾主动脉瘤、肾上主动脉瘤及胸腹主动脉瘤或夹层病变。内脏动脉腔内重建技术有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技术。近年来,随着不同的内脏动脉腔内重建技术的完善,烟囱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定制支架技术。
平行支架技术
平行支架技术对腔内技术和器械准备要求较低,操作简单,容易推广普及,但在原理上有悖于腔内修复原则,由于主动脉与分支动脉移植物成平行排列,容易出现并行移植物之间的缝隙,从而导致内漏(Figure1)。平行支架技术应用于腹主动脉分支重建最早始于短瘤颈的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其治疗要点在于合理的选择患者,精确测量近端锚定区长度,谨慎选择烟囱支架种类与直径等。
年,郭伟教授发医院应用平行支架技术的临床结果显示,共治疗病例数为42例,其中术后Ⅰ型内漏发生率为19%,1月后Ⅰ型内漏发生率为11.9%。由于平行支架技术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即使产品要求较低,但仍不推荐作为主要选择。该技术常用于急诊或解剖不适合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的高外科风险的患者。
Figure1
平行支架
开窗支架技术
目前我国已有合法的开窗支架,主要适用于近肾腹主动脉瘤,不适合胸腹主动脉瘤。因其对瘤颈角度要求较高,一般不超过45°,并要求近肾动脉距离大于4mm(Figure2)。开窗支架技术用于重建内脏动脉的临床报告已不少见,但截至到年9月,全国已报道的应用开窗技术41例,医院完成19例。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年11月至年4月间,共例短瘤颈或近肾动脉患者进行分析:共计行开窗支架技术例次,包括例次肾动脉开窗支架术(其中右肾动脉97例次,左肾动脉95例次),78例次肠系膜上动脉开窗支架技术,5次腹腔动脉开窗支架技术;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3%,其中术后仅2例出现Ⅰ型内漏,1个月时,CT扫描显示这2例患者已无内漏迹象,随访时也无内漏事件发生,且动脉瘤萎缩;术后5年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可达93.3%。但值得注意的是,开窗支架技术重建短瘤颈或近肾动脉的腹动脉瘤患者的主要的风险是肾功能的恶化。
Figure2
开窗支架技术要求
分支支架技术
分支支架技术腔内重建内脏动脉设计理念是在支架型血管的主体上分别缝合不同数目的分支,该技术原理上符合血管解剖结构,在术中内脏缺血风险更小,但是操作较复杂。逆向分支技术适用于胸腹主动脉瘤和近肾腹主动脉瘤。
单分支器材重建髂内动脉在一些国家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该器材如同腹主动脉分支支架型血管,适用于重建具有良好解剖锚定条件的髂内动脉。
总结
短瘤颈肾动脉瘤建议行开窗支架技术;近肾动脉瘤建议行开窗/逆向分支支架技术;肾上动脉瘤建议行顺/逆向分支支架技术;胸腹主动脉瘤(夹层)建议行顺/逆向分支/平行支架技术。没有症状的单纯主动脉夹层病变不建议干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