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巧排ldquo雷rdquo

导语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外四科)成功为一位36岁男性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这是神经外科介入诊治自主完成的首例患者,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疾病治疗模式已由单一的外科手术向更具微创特色的介入手术转变,为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治疗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微创的治疗服务和手段。

病例信息

患者,熊某,36岁,夜班后,于中午12点左右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家属及工友紧医院急诊科就诊,接诊主治医师杨洁立即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紧急行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颅内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考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必须立即行CTA检查,结果提示:前交通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而患者为已破裂动脉瘤,蛛血性痉挛及颅内压增高,严重影响CTA成像效果,为此,神经外科医师建议,应尽快为患者行手术治疗。

考虑到患者年纪尚轻,手术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及整个家庭的未来,经与家属详细沟通后,最终决定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了解动脉瘤具体大小、瘤顶朝向、载瘤动脉等局部具体情况后,再确定手术方案。

01

术前,神经外科治疗团队熊小兵主任医师(科主任)、吴琼(主治医师)、张杰辉(主治医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与研判。

02

下午17:50分,患者推入介入室,神经外治疗团队在介入室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F鞘,先后经过多次动脉给药、造影,一幅幅形态各异、成像清晰的二维成像图和3D图像同步跃然显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医务人员通过视角调整,可以从度的任何一个角度仔细观察患者某根血管是否存在问题。

图为张杰辉主治医师为患者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

03

经过对图像分析,治疗团队发现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M1未见显影,局部烟雾状血管形成,考虑烟雾病(非此次出血原因),左侧大脑前交通动脉发出一囊状相对窄颈动脉瘤,大小约3.7mm*1.8mm。

04

明确动脉瘤具体情况后,神经外科治疗团队再次与家属进行详细沟通,经综合考虑后,一致同意行介入手术治疗。

05

晚上23:00时,二附院医联体专家亲临现场指导手术。在介入导管室、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下,患者于全麻下行前交通动脉瘤单纯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整个手术持续1.5小时,过程顺利,安返病房。

以往,类似医院方能完成,极为不便,部分患者因而忽略此项检查,给生命健康带来极大隐患。此次,我院神经外科成功独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不仅标志着我院介入手段和技术再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免去医院诊治的繁琐,真正做到了大病不出县,进一步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脑血管病科普小知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异常隆起形成的血管性包块,根据形态分为囊性、梭形、夹层几类,破裂后可造成致死、致残的结果。

常见原因如下:

高血压、动脉硬化

遗传因素: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环境因素、理化因素:如长期吸烟、精神紧张、压力大、感染、中毒、创伤等。长期外因、内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血管壁损伤,膨出假性包块。

颅内动脉瘤在没有破裂出血时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只有极少数的动脉瘤可能会影响邻近的重要结构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而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常常症状比较明显,致死率及致残率高,首发症状大多是突然剧烈地头痛,而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破裂之前患者会有一些先兆症状,通常表现为头痛、眩晕、黑曚、感觉和运动异常等。一旦发现存在上述症状或已明确动脉瘤诊断,应立即到具备手术条件和能力的神经外科就诊。

咨询方式

就诊地点:医院神经外科(外四科)

联系-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yczz/21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