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因动脉狭窄、闭塞、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原因导致血流不畅,下肢血供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远端肢体缺血症状,重者可能出现肢体坏死;同时也包括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的远端肢体瘀血、肿胀、代谢障碍,出现肢体缺血症状,重者远端肢体可出现坏死。因此,下肢缺血性疾病既有动脉疾病因素引起的肢体缺血,也有静脉疾病因素引起的肢体瘀血。
动脉缺血性疾病识别与范畴
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腿痛,病变肢体皮温降低、苍白、动脉波动减弱甚至不能扪及,麻木、活动受限。下垂和休息肢体时疼痛或能减轻,抬高肢体或行走距离增加时会出现或加重肢体疼痛。通过血管彩超及下肢血管CT三维重建,能够明确动脉疾病部位、原因、严重程度。动脉缺血性疾病涉及范畴主要如下: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常常具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背景,具有吸烟等危险因素,下肢疼痛等缺血症状呈逐渐加重,由间歇性跛行向持续性静息痛、肢体缺血坏死发展。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中青年,具有长期吸烟历史,同时有家族聚集倾向,对烟碱反应敏感,这部分疾病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常见,现在逐步减少,主要表现下肢缺血,常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
(3)急性动脉栓塞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可导致肢体急性缺血,侧枝循环来不及建立,6-8小时可出现栓塞远端肢体不可逆性坏死,起病即有上述动脉缺血的典型表现,疾病的预后取决于就诊的早晚及处理的及时,尽早取栓及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原则,但是若起病超过6-8小时,则取栓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肌病肾病综合征,死亡率及截肢率均增高。
(4)雷诺综合征
因情绪、精神紧张、寒冷刺激等诱发,出现肢端苍白、疼痛、脉搏不能扪及、麻木、麻痹等表现。
(5)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因动脉与静脉之间有异常血管直接通路,导致动脉血经瘘口直接回流入静脉,而导致动脉远端肢体血供不足,引起缺血症状,重者可引起远端肢体坏死。
(6)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累及肢体中小血管,出现硬化、闭塞,导致肢体供血不足,出现肢体疼痛、色素沉着、溃疡,甚至坏疽。因此,糖尿病足与动脉硬化闭塞有联系又有差别。因其累及血管为更为细小的中小血管,治疗难度较后者增加。
静脉缺血性疾病识别与范畴
静脉缺血性疾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间歇性肢体沉重感、酸软、乏力,向持续性肢体疼痛发展,下垂及活动肢体时加重,抬高及休息肢体可相对减轻,患肢皮温较对侧肢增高,肢体较对侧增粗,可出现青紫、色素沉着,溃疡或坏疽。
(1)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凝结,好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患者可因下肢重度瘀血肿胀坏死,而被迫截肢;一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此外,未能及时、正确处理者,多数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患者因下肢瘀血而出现长期间歇性或持续性腿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严重者可致残。
(2)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浅静脉曲张绝大多数是大隐静脉曲张(少数为小隐静脉曲张或大小隐静脉曲张都曲张),临床上极为常见,全球约有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患有此类疾病,发病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且长期站立和重体力劳动可以成为诱因。
(3)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临床上常见,可引起下肢显著不适及功能受限,虽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而长期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沿静脉走向部位出现疼痛伴有条索样结构或结节,常合并静脉周围炎症反应而累及静脉发红。
作者:医院血管外科龚光
来源:好大夫在线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4.08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联系-
官方网站:xueguanwaike.bookoes.org
投稿邮箱:xgwk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