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已经出了、、、、、、、、、、版个版次
出局
年,《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国发[]39号)出台规定:
国家严禁进出口犀牛角和虎骨,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犀牛角和虎骨,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今后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对已生产出的含犀牛角和虎骨成份的中药成方制剂,必须半年内查封,禁止出售。
这个规定十分严格,年版《中国药典》中犀角、虎骨被判出局,了无踪迹。
犀角有多少年的用药历史了呢?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所以怎么也有年了。
虎骨有多少年的用药历史了呢?以不严谨的科学态度推测,自人们会用火煮肉喝汤时就用了吧?
只是在那久远的年代,它们还不是需要被保护的、濒危的"弱者"。人们也没有过度的取用……
替代品
药用怎么办?替代品。
水牛角VS犀角
实际上,从年开始,《中国药典》就收载了水牛角和水牛角浓缩粉,并明确规定:含犀角的中成药可以以0倍的水牛角或2倍的水牛角浓缩粉代犀角药用。
《中药学》教材第版()到第五版()都收录了"犀角",只不过第5版附上了"水牛角";93年以后,第6版教材(),犀角自然也就退出舞台,水牛角登场了。
所以,我大学学中药时,也没有学"犀角"这味药,但是《方剂学》却有犀角地黄汤,只是留其名,用自然是"水牛角"代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状似水牛,猪首、大腹、卑脚似象,有三蹄,前脚直而无膝,依木为息,木倒则仆,不易起也。舌有刺,喜啖竹木棘,及毒物。饮则浊水,不欲自见其影也。皮孔三毛如豕,有一角、二角、三角者。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明·陈嘉谟《本草蒙筌》)
水牛图片:来源于网络
豹骨VS虎骨
虎骨一般被用作补药和熬制膏药,与犀角治危救重不同,它的禁用,对临床用药来讲,影响要小。
8年前,哈尔滨虎园,留存的几张照片
勇猛、可爱的"大虫",如果不是生老病死,怎忍心剔骨为药?
豹等其他凶猛而又非保护动物的骨可作为其代替品。
时隔25年重新入药
年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允许将养殖老虎和犀牛的成分用于医疗或医学研究,犀牛角和老虎骨头研磨后的粉状物,医院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医生进行使用。
不知道版《中国药典》有没有把它俩重新"召回"呢?没看到原典,也没听说有。
重回人们的视线,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这二位:
犀角味苦、酸、咸,性寒,无毒。入心、胃、肝三经。是一味清热凉血、祛邪解毒的药物。本草文献载:
治一切疮肿。(《汤液本草》)
能解一切诸毒。(《本草纲目》)
解毒高于甘草,祛邪过于牛黄。(《本草征要》)
疗一切血,及惊、狂、斑、痘之证。(《本草备要》)
……
不要误会这个"一切",古代医家们不过是为了突出它"强劲"的清热、凉血、解毒、辟邪的能力。
清热解毒凉血类的药物还有不少,为什么独独犀角被追捧?
因为,犀角有"两善其能":一是大寒之性,可以清解热毒;一是轻清透发,寒而不遏,可以透发热毒。不仅如此,还通行气分血分、彻上彻下。所以,在一些热性危重症,尤其是温疫气血两燔、或热入营血时,是不可多得的有效药物。
水牛角味苦、性凉。与犀角有类似功能。
疗时气寒热头痛。(《名医别录》)
治热毒风并壮热。(《日华子本草》)
治喉痹肿塞……。治淋破血。(《本草纲目》)
客观事实,在水牛角的"能力"略逊一筹。还有就是,熬药时,水牛角有一种臭烘烘的味道。据说,犀角就不是这样。道听途说,没用过。
每当提到或用到动物类药时,心里是很矛盾的。都说"医者仁心",对人如此,对物也是一样的。不管是珍稀的、濒危的还是常见的动物,毕竟是生命,杀生取药为下策。但是,医者济人以物,多难避免。
唐代药王孙思邈,济世扶危,功劳卓著,也有"物命为药,害物亦多"的不得已,他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说:"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只能,能不用则不用,用时且用且珍惜。
另外,不仅野生濒危的动物需要保护,一些濒危野生药材也需要保护。
从版开始,中国药典原则上不再收载濒危野生药材,只有保证有人工种植来源的中药材,才予以收载。如"人参"项下收载"林下山参制剂中原使用"麝香"和"牛黄"的,除极少数品种获林业总局批准外,绝大多数已改成"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石斛的的基原植物定义为"栽培近似种";藏药材"独一味"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保留根部"。
年版《中国药典》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个含马兜铃酸的药物除名。
导火索——龙胆泻肝丸事件
这三味药物被除名,导火索是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关木通事件)。
龙胆泻肝丸(其组方中有一味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些马兜铃酸肾病为害的病例。3年2月,新华社记者朱玉发表《龙胆泻肝丸是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