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房里,男孩辉辉手上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器闪着红光,他呼出的气体在面罩上不断变成白雾再消失。辉辉平躺在床上拿着曲谱,两个音乐治疗专业学生一左一右围在他病床旁,一边弹琴一边唱歌。随着一曲《稻香》结束,辉辉用小手抹着眼泪。他已经在首都儿医院重症医学科住了20天,两天后是他的生日。恰巧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师每周来访的日子,一场用音乐对话心灵的治愈之旅开始了。辉辉在听到《稻香》时感动流泪。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用音乐“兜”住孩子辉辉看到一群身穿白大褂,手拿乐器的姐姐们走进来,他有点儿局促不安,不停地询问她们是谁。11月22日周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副教授陈洛婷带着两个研究生来到首都儿医院(以下简称儿研所)重症医学科,每周三是她们义务服务的固定日期。中央音乐学院治疗专业副教授陈洛婷与两名研究生带着乐器进入病区。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这一次,她们要服务两个小患者,一个是11岁的辉辉,他因为腺病毒肺炎,已经24医院里躺了20天。另一个是1岁多的月月,孩子有气胸,长得小巧精致但长期住院,被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们爱称为“科花”。因为辉辉的年龄较大,陈洛婷的研究生段秋蕾选取了两首流行歌曲《稻香》和《夜空中最亮的星》。她觉得这两首歌曲,辉辉大概率都听过,而且旋律节奏感强,歌词也正向。中央音乐学院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段秋蕾准备了两首歌曲,请小朋友辉辉“点歌”。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如陈洛婷所料,在《稻香》第一遍唱到一半的时候,辉辉就开始跟着段秋蕾的吉他一起唱。因为肺炎及长时间戴着呼吸机,他的声音小且含糊,有时跟不上吉他的声音。第一遍结束后,陈洛婷附在段秋蕾耳边,小声告诉她:“孩子对歌曲很感兴趣,我们可以适当放慢节奏让他跟上,但不能拖沓,吉他要负责把整首歌曲旋律最突出的地方强调出来,保持歌曲向上的能量。”中央音乐学院治疗专业副教授陈洛婷一边与辉辉互动,一边盯着他的呼吸心跳等数据。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看到辉辉哭了,另一个学生韩阳阳拿出纸巾,贴近辉辉问他,“需不需要纸巾。”这是音乐治疗师的习惯:即使在提供帮助的时候,也要尊重患者的意见。在第二遍歌唱过程中,韩阳阳听从陈洛婷的意见,用人声唱出根音和声,配合吉他的主旋律,将辉辉歌唱的部分“兜”住,起到支撑、安慰的作用。后面的几次歌唱,陈洛婷让辉辉拿着沙锤掌握整首歌曲的节奏,辉辉把不同的乐器分发给大家,自己来做这首曲子的指挥。陈洛婷也能感受到,辉辉的声音和气息从最初的模糊低落,变得较为高昂。虽然每次歌唱他都会哭,但是这次音乐治疗的安抚目的已经达到。辉辉把不同的乐器分发给大家,自己来做这首曲子的指挥。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儿科里的音乐治疗师年,儿研所重症医学科主任医院老年干部科正在进行音乐治疗的项目,找到陈洛婷,希望她能把音乐治疗带进儿科。住进重症医学科的患儿离医院,会因为分离焦虑出现易哭闹、恐惧等心理问题。疾病导致的生理性不适会加重心理问题,年长儿甚至产生行为退缩、攻击等行为问题。由于病情反复,月月已经在重症医学科住了很久,各项检查、有创操作,对于一个住院患儿来说不可避免又非常痛苦。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刘亚京把月月的情况介绍给陈洛婷,她和学生拿来专门为新生儿改良的海洋鼓和非洲蛇鼓,它们分别模拟子宫羊水的声音和心跳的声音。对于新生儿来说,这些声音不会特别尖锐。月月在两个音乐治疗学生的引导下摇动着鼓槌。陈洛婷会观察孩子的呼吸、心跳、视觉、听觉反应,调整乐器以及演奏方式。月月在中央音乐学院治疗专业的研究生的鼓励下,尝试演奏。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曲东也发现了音乐对于孩子们的作用。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本身有窦道,更换气切管时不会造成新的创伤,但孩子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会哭闹。“有一次我们尝试在音乐治疗的时候,给孩子换气切管,孩子没有任何哭闹。”曲东说。除此之外,陈洛婷见过有的孩子因为长期住院,不知道白天黑夜,内分泌系统紊乱,音乐治疗师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将孩子唤醒;有的孩子刚出生就用上了鼻饲,没有吞咽的习惯,运用音乐治疗的节奏理论,也可以让他们学习怎么在配合呼吸的情况下去吞咽。音乐治疗不止是唱歌弹琴年,陈洛婷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首届本科生,师从国内首个具备音乐治疗资质的音乐治疗师高天。陈洛婷记得,自己的老师高天在每一届招生时,都会问一句话:“你再也不能上舞台表演,你可以接受吗?”他要告诉学生们,踏入这个行业,注定不会赚大钱,不会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banguangwang.com/lcjc/2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