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51(9):-
作者:殷磊郑峥马明平郑炜平林阳陈冰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夹层(VA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至年30例(32支)VAD的患者,以DSA结果为标准,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CTA诊断VA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DSA和CTA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30例患者共60支椎动脉,DSA诊断32支VAD,CTA诊断31支,漏诊1支。病灶形态分布如下:夹层动脉瘤8支,CTA及DSA均显示;"串珠征"12支,CTA诊断11支;"珠线征"6支,CTA诊断5支;"双腔征"1支,CTA与DSA均显示;"线样征"5支,CT诊断6支。1支DSA显示为线样征,而CTA诊断为血栓形成。2支CTA显示为线样征,而DSA表现为串珠征和珠线征各1支。CTA诊断VA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8%(31/32)、%(28/28)和98.3%(59/60),与DSA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为0.,P0.01)。
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诊断VAD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
椎动脉夹层(vertebralarterydissection,VAD)是中青年人后循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患者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循环缺血和一些局部症状(如头、颈部痛)[1,2]。一直以来,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椎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且不能评价动脉管壁的情况[3];同时,医疗费用高,还有动脉穿孔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4,5]。MR受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对细小椎动脉显示差[6],同时动脉周围脂肪及静脉丛流入增强效应会导致椎动脉高信号[3],因此诊断椎动脉夹层并没有优势。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A已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笔者通过对30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双源CT(dual-source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兰州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